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自 2005年 7月) 2006年 4月,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连续服药 1个月以上者, 列为 观察对 象。共 285 例, 其中男 230 例, 女 55例; 年龄 < 5岁 14例, 5岁 ~ < 12岁 206例, 12岁 ~ 18岁 65例。中医分型为脾虚痰聚证 125例, 气郁化火证97例, 脾虚肝亢证 44例, 肝肾阴虚证 19例。
1. 2 诊断标准 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 依据 1994年美国 5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6第 4 版 ( DSM - IV )诊断标准: 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 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o抽动每天发作多次, 通常为一阵阵发作,
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 1年, 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 3个月。? 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 显著地影响社交、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发病于 18岁前。? 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 ( 如兴奋剂 ) 或内科疾病 (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 ) 引起。
2、治疗方法
采用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 药用:
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天竺黄各 10g, 蝉蜕
6g, 僵蚕 10g, 钩藤15g,白芍 20g。若气郁化 火者加柴胡、郁金、栀子、龙胆草;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龟板、龙骨; 痰浊壅盛者加青礞石15g, 胆南星10g, 竹茹 6g。每日 1剂, 水煎分2~ 3次服。4周为
1疗程。
3、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多发性抽动症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笔者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 YGT SS量表 ) [2] , 从抽动的类型、频度、强度、复杂程度和对生活或行为影响程度 5个方面,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评估。参照文献报道, 用 YGT SS 减分率 作为 疗效评 定标准。显效: 减分率在 60% 以上, 63例; 有效: 减分率在 30% ~59%, 181例; 无效: 减分率在 30% 以下, 41例。总有效率85. 6% 。YGT SS减分率 = [ ( 治疗前量表积分 - 治疗后量表积分 ) A治疗前量表积分 ] @ 100% 。治疗前后抽动积分比较, 见表 1。
抽动积分
治疗前
治疗后
P
运动性抽动积分
15.05 ±3.72
7.80 ± 3.68
< 0. 05
发声性抽动积分
15.65 ± 3.99
10.20 ±3.78
< 0. 05
经 t检验, 治疗后运动性抽动积分及发声性抽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 论
多发性抽动症的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儿童患病率约为成人的 10倍, 且有相当一部分成年人患者是由儿童期迁延不愈延续至成年的。多发性抽动症常见合并症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品行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自伤行为等,这也因此增加了本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造成治疗更加困难, 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康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目前主要是药物治疗, 常规使用多巴胺受体阻制剂, 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抗精神病类药物。但这些药物存在许多副作用, 如嗜睡、头晕、乏力、心动过速、排尿困难及锥体外系反应等, 停药后易出现反跳, 对部分患儿疗效不佳。有些患儿及家长难以接受较长时期用药所引起的药物副作用, 因此,往往会自行减 量或停药, 从而引起 病情反复, 影响疗效。鉴于此, 多年来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 积极探求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证治规律。中医古典医籍中无多动性抽动症病名, 根据其临床症状, 属慢惊 风、瘛 等病 证的范 畴。《内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多发性抽动症虽表现为心肝脾肾多脏的功能失调, 但其病位主要在肝。又因小儿“脾常不足, 肝常有余”, 土虚木亢, 而致肝风内动, 或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痰阻经络, 引动肝风而致肌肉抽动; 风痰上扰咽喉则怪声连连, 上扰神窍则秽语不休。故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虚肝亢, 风动痰扰。证属本虚标实。治则为平肝健脾, 化痰熄风。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健脾化痰; 钩藤、蝉蜕、僵蚕平肝熄风;白芍养血柔肝; 天竺黄 清热化痰。方 证相合, 疗效显著。本科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来源广泛, 几乎复盖全国各省市地区, 具有一定代表性。绝大多数患儿病程在1年以上, 最长者达 13年。 285例临床观察显示, 中药平肝健脾化痰可明显减少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的抽动类型, 减轻抽动频度、强度、复杂程度和对生活行为的影响程度, 改善患儿的情志, 减少复发, 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推广运用。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