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婴儿4~6个月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和多种免疫活性物质,不仅适合婴儿的营养需求,还可以减少感染、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对婴儿生长发育的作用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感染乙肝病毒的产妇可以哺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结合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
无论产妇能否哺乳,新生儿均应做好正规预防。《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对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酵母(5μg或10μg)或CHO乙型肝炎疫苗(10μg)。乙肝疫苗共分3针,接种第1针后应在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注射乙肝疫苗的意义在于使新生儿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从而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虽然HBV感染孕妇的乳汁中可检测出HBsAg和HBV DNA,并有学者认为乳头皲裂、婴幼儿过度吸吮甚至咬伤乳头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婴幼儿。但这些均为理论分析,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更多的证据则显示即使HBeAg阳性孕妇,母乳喂养并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感染风险。《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因此,在正规预防后,无论孕妇HBeAg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都可以母乳喂养,无需检测乳汁中有无HBV DNA。
新生儿正规预防后可以免疫乙肝病毒,但是仍需考虑产妇哺乳期间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影响。对于哺乳期母亲,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主要应从病情角度出发。如果产妇哺乳期前已经在使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进入哺乳期也没有达到停药标准,考虑到过早停药可能会引起肝炎复发,影响母亲健康,这些患者应继续抗病毒治疗。如果之前肝功能长期正常,哺乳期出现了肝炎活动,若有抗病毒指针,也要考虑抗病毒治疗。产妇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考虑到药物在乳汁中仍有一定浓度,新生儿可以改为人工喂养。
综上所述,乙肝产妇能否哺乳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新生儿和产妇的情况才能确定。首先,无论能否母乳喂养,新生儿均应做好正规预防。如果产妇经诊断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则可以为新生儿哺乳。但是如果产妇经诊断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考虑到乳汁中药物的影响新生儿可改为人工喂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