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以及有创性检查的广泛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数显著增多。
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依据:具有发热、白细胞显著增高、皮肤出血点、脾大等某些临床表现伴下列一项者:①血培养阳性;②超声心动图检查;③术中发现赘生物。绝大数病人入院前已经过抗炎治疗。
治疗原则:病人术前均行3次以上血培养,术中赘生物全部细菌培养。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心肌保护采用温血诱导,术中间断冷血补充灌注,终末温血复苏方法。手术首先纠正基础原发心脏畸形,包括主动脉瓣下狭窄剔除、室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结扎等,然后根据病变累及范围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手术时均仔细清除赘生物和炎性破坏病变组织,然后应用10%碘伏涂擦患处,再应用敏感抗生素溶液浸泡人工瓣膜。术后大剂量敏感抗生素应用4周~8周。
目前治疗显示病人中,主动脉瓣感染大约为50%左右,二尖瓣感染占25%左右,双瓣感染几率为15%左右;术中赘生物血培养阳性率仅为10%-15%,术前血培养及术中赘生物细菌培养总阳性率20%-25%。感染细菌主要以链球菌为主,其次为葡萄球菌。这些菌种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的总体敏感率为100%。
手术包括瓣膜成形、瓣膜置换,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的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却逐年增加,可能与抗生素的非正规应用、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有创性检查的广泛开展有关。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血培养的阳性率不高,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但血培养阴性并不能排除本病,心脏彩超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有重要意义。即使术前检查血培养阳性率不足20%,术中赘生物血培养阳性率不足15%,但术前心脏超声检查阳性率高达85以上%。所以,凡有先天性心脏病,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持续2周以上,伴白细胞明显升高,均应高度怀疑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应视心功能变化的状态,而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间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素。我们认为一旦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确定,特别是出现中度以上的瓣膜返流,为避免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以及IE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应尽早决定手术治疗,而不必等待长时间的抗炎治疗。只有在原发病消除、感染灶彻底清除后,抗炎治疗才更为有效。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赘生物伴严重关闭不全,即使感染控制不佳也考虑施行急诊手术,彻底切除感染瓣膜,行瓣膜替换手术,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治疗3个月,均治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