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胸椎管的管腔变窄,使椎管里面的脊髓或神经受到压迫,继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相较于腰椎管狭窄症,胸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引起胸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参与构成胸椎管后壁的黄韧带、参与构成胸椎管前壁的后纵韧带发生了肥厚及骨化;二是发生了胸椎间盘突出并且突出部位的纤维环发生了骨化、或者合并存在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椎间盘突出部分或骨刺“侵占”了椎管的空间,压迫到了脊髓或神经根。
第二种原因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第一种原因,我们则需要先了解什么是“骨化”。韧带,通俗来讲,就是老百姓说的“筋”,质地柔软而且富有弹性。而韧带骨化,是指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柔软的韧带最终变成了坚硬的骨头。这种变化不单纯是硬度的改变,而是本质的变化。从外观上看,韧带变厚变硬了;从内部结构看,韧带细胞变成了骨细胞,出现了成骨细胞、哈弗氏系统等骨骼特有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韧带真正变化成了一块骨头。当骨化的韧带增厚、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局部会向椎管凸出,压迫胸段脊髓,引起下肢功能障碍或大小便功能异常,即为胸椎管狭窄症。
那么,骨化与钙化是相同的概念吗?答案是否定的。骨化就是韧带变成了骨头,病理检查可以发现骨性的组织结构,是一种质的改变;而钙化的病理检查显示其本质是钙盐的沉积,其内部结构中没有成骨细胞,而其韧带仍然是韧带,并没有出现本质变化。
韧带骨化和钙化如何区分呢?术前靠影像学检查,其中最有鉴别诊断价值的是计算机辅助下的断层扫描,即咱们老百姓所熟知的CT。CT是一种区分病变部位密度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密度越高,CT片上就越白越亮;密度越低,CT片上就越暗。韧带发生钙化后,其钙盐沉积有时很致密,有时比较疏松。当其密度较高时,在CT片上看有时会与骨化十分相似,有经验的医师多可辨认出到底是钙化还是骨化,但最确切的鉴别方法是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
事实上,在导致胸椎管狭窄的致病因素中,黄韧带骨化和后纵韧带骨化是最常见的。黄韧带位于脊髓的后方;后纵韧带位于脊髓的前方。黄韧带骨化约占80%,后纵韧带骨化约占10%。最严重的情况是黄韧带骨化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存在,使脊髓处于“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