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一种常见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其中湿性危害最大,大约90%的严重影响视力患者为该型。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在眼底可以见到大量黄色的小点,被称之为玻璃膜疣。这些玻璃膜疣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代谢产物日积月累沉积的结果,并最终影响brush膜功能,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相当于假冒伪劣产品,内皮细胞接触极其松弛,脆性也大,很容易破裂引起眼底大量出血,影响患者视力。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早期眼前中央发暗,看东西发白,对比敏感度下降,阅读困难,到后期由于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显著下降,视物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该病发病的部位大多在黄斑部,而黄斑是人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因此,在治疗上较为棘手。
下面介绍几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方法:
光动力学疗法:这种方法是向静脉中注射一种叫做visudyne的光敏剂,这种光敏剂能特异性地和新生血管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结合,然后在特定激光的激发下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破坏新生血管,从而达到封闭新生血管的目的。该疗法对黄斑及视网膜组织损伤极小,并能反复使用,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但是,光动力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已经长成的新生血管有用,对于肉眼看不到的或者没有长出的血管则无济于事,复发几乎不可避免。一般而言,90%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仍有可能复发,需要多次治疗,费用也较为昂贵,一支药大约需要1.6万元。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人眼内存在着多种因子,新生血管的产生和两种因子直接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常情况下这两种物质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新生血管。研究表明,眼底新生血管的生长和VEGF的增多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学者尝试向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来中和增多的VEGF,希望能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从以往的临床结果来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一方面这些药物在我国尚未上市,在眼部的长期应用是否会产生其他副作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该药在眼内作用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半月,药效过后新生血管又开始生长,需要长期注射。至于其他西医疗法,效果不甚理想,均是指标不治本。
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减退,气血日渐衰弱。从眼部解剖来看,眼底组织脉络膜及视网膜均含有丰富的血管,属于多血多气的器官,气血不足必然引起组织内代谢功能不足,导致眼底玻璃膜疣等产物的沉积;另一方面,津血同源,气血化生不足必然影响阴液的生成,阴虚不能治阳,阴虚火旺,灼伤经络脉道血管,或者气虚推动血液的力量不足,导致瘀血内生,以上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最终引起新生血管化生,眼底反复出血、渗出、水肿,影响视力。针对以上病机,需要从气血上进行调理预防。
国医大师唐由之从气血论治,采用“凉血化瘀方”、“明睛颗粒”等治疗该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约80%的患者视力得到了稳定,不少患者的视力得到提高。实际上,最好的方法应当是中西医结合疗法,新生血管就像眼底长出的杂草,用光动力疗法等将新生血管清除,全身状况就像土壤,经过中医辨证论治改善土壤的酸碱状态,清除杂草生长的环境,才有可能标本兼治,达到治病的目的。
预防更重要:目前还没有那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治疗该病,因此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有“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论断。根据国际上关于该病的研究来看,该病的发生和光损害、吸烟、种族、遗传、心脑血管疾病、饮食等有关。种族、遗传等因素与生俱来,不能改变,那么我们唯一能够有所作为的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戒烟: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吸烟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
避免强光刺激:在强光下运动要注意避光如戴墨镜等;合理饮食:有研究显示,眼底黄斑部的病变和胡萝卜素、叶黄素以及维生素C、E等缺乏有关,可以适当吃一些玉米、猕猴桃、西红柿、绿色蔬菜等以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吃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肉类如鱼肉,以降低该病的风险,至于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则应尽量少吃。
适量运动: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均有可能促进该病的进展,因此要加强体育锻炼,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以延缓该病的发展。
从中医角度讲,“动则生阳,静则养阴”,运动有利于周身血液气血的运行、经络的疏通;同时,注意固护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全身气血及精微物质能够上荣于目的基础。对于那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脾气虚弱的患者可用党参、黄芪泡水,以达到补气的效果;对于腰膝酸软、失眠盗汗、舌质红、少苔的阴虚火旺患者,平时可用滋肾明目的枸杞子、菟丝子等配合菊花泡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