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临床上解剖位置及瘤体结构复杂、临床多发而判断破裂责任动脉瘤困难的前循环动脉瘤对手术夹闭和手术策略提出了挑战,采用何种夹闭方式和方法以及多发动脉瘤处理策略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对于这些动脉瘤如何进行有效的夹闭或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仍是临床需要探讨的问题。
方法:根据部位的不同,我们将复杂破裂前循环动脉瘤进行了以下分类:
复杂后交通动脉瘤 包括解剖位置:瘤颈部分被前床突掩盖;大脑后动脉仅在瘤体侧颈内动脉时显影; 瘤体结构:瘤体大,宽颈(颈/体)1/1,; 微动脉瘤,床突上动脉与天幕游离缘过分靠近;
复杂前交通动脉瘤 包括 后上指向,瘤颈异常薄弱;瘤体上有穿支发出; 瘤颈涵盖整个前交通;对侧A1完全不发育;
复杂海绵窦段动脉瘤 瘤体巨大,血栓形成;
复杂眼动脉瘤 瘤体掩藏在前床突下;瘤体嵌顿于远侧环;
对于破裂的颅内多发前循环动脉瘤,判断破裂责任动脉瘤困难,也归类为复杂前循环动脉瘤。
处理方法,复杂后交通动脉瘤:瘤颈被床突覆盖的部分去除前床突,充分暴露瘤颈的近心端和远心端,对于明显血流优势的后交通动脉存在动脉瘤时,夹闭前后该侧后交通的血流量不受影响;宽颈动脉瘤需要采用组合夹技术进行有效的夹闭,微动脉瘤的处理多需要临时阻断情况下进行夹闭。对于床突上段颈内动脉与天幕游离缘过于接近的,要充分利用颈内动脉与视神经间的间隙进行夹闭。复杂的前交通动脉瘤,后上指向多采用异型夹夹闭,瘤颈异常薄弱的在确认对侧A1发育良好的情况下予以孤立。瘤体上有穿支的需要重塑瘤颈,尽量避开穿支夹闭,瘤颈涵盖整个前交通的需要采用跨血管夹进行夹闭,术中内镜技术有助于判断夹闭情况。复杂的中动脉瘤需要采用组合夹技术进行夹闭以保证中动脉血流不受影响。对于巨大的海绵窦段动脉瘤多需要采用搭桥+动脉瘤孤立技术。对于复杂的眼动脉瘤颈部颈内动脉的暴露,前床突瓣状硬膜技术可以降低前床突磨除时大出血的几率。而对于颅内多发前循环动脉瘤判断责任动脉瘤参考以下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血管痉挛侧,动脉瘤形状,动脉瘤大小,对于非同侧多发动脉瘤除考虑出血的责任动脉瘤外,需要考虑一期手术夹闭的可能性,由动脉瘤的部位,指向及大小决定,术前需要进行CTA或DSA三维重建。而同侧的多发动脉瘤,要将夹闭的顺序作为考虑重点。
结果:13例复杂后交通动脉瘤,12例获得手术夹闭,1例夹闭后瘤颈有残留;10例复杂前交通动脉瘤8例获得夹闭,2例进行前交通动脉孤立,其中一例产生缺血症状;2例海绵窦区动脉瘤,1例孤立,1例搭桥,孤立的产生缺血症状;4例眼动脉瘤均获得夹闭,16例多发动脉瘤,6例双侧,3例获得单一入路夹闭,1例一期双侧开颅夹闭,2例联合用介入;10例同侧动脉瘤均一期夹闭。
结论:对于复杂破裂前循环动脉瘤,选择合适的瘤夹和夹闭方法进行有效的手术夹闭(动脉瘤孤立于循环外,正常血管的保留),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对于一次或单一入路不能全夹闭的多发动脉瘤,可以联合介入治疗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