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10%。近十年来,垂体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放射免疫测定和各种激素的兴奋/抑制试验的应用,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进步,使垂体腺瘤的诊断准确性较之过去以视野、视力改变、X片上的蝶鞍骨质的变化等诊断标准前进了一个时代。加之现代显微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的广泛开展,各种疗法的不断改进,使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率大大提高。根据国内外报道,小型或微型腺瘤切除后,症状改善率达70%~90%,垂体大腺瘤如切除彻底,有效率亦达30%~70%。又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垂体肿瘤单克隆发生及致瘤基因理论的研究,使人们对垂体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为临床疗法的改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
过去学者们对垂体腺瘤发生机制的认识,主要包括二种假说:一是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二是下丘脑调控失常学说。目前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垂体瘤发生的多步学说逐渐将二种学说统一起来;
2、垂体腺瘤的分类
以往按光学显微镜下病理染色的不同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包性、混合性四种。由于内分泌学研究进展,这一分类法已不满足临床需要。Mosa和Baroni于1963年首先提出根据内分泌功能分型,后经许多学者改进,现分型如下:①有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单激素分泌腺瘤和多激素分泌腺瘤;②无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未分化腺瘤和瘤样细胞瘤。
3、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
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仍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垂体腺瘤的手术途径曾有许多变更,大体可分为经额颞开颅和经蝶窦入路两种,分述如下;
3.1 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
3.1.1 术式发展 经蝶窦入路手术始于Schloffer,1909年Cushing成功地应用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了一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在当时缺乏抗生素的条件下,其手术死亡率低于经颅手术,故而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为垂体腺瘤的首选入路。但由于其对鞍隔上瘤块切除不彻底,加之术野深,照明差,故又渐为经颅手术所代替。直至60年代,Hardy等利用手术显微镜,使术野显露大为改观,使经蝶入路既能切除腺瘤、又可保持正常垂体功能。70年代以来,随着CT、MRI等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及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出现,使垂体腺瘤特别是微小腺瘤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垂体手术亦可以达到对机体内分泌紊乱予以彻底根治。从此垂体腺瘤的经蝶入路手术方式得到了空前发展。
3. 1.2 内窥镜在垂体腺瘤切除中的应用
经内窥镜垂体腺瘤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应用的一种手术方式。近十年来国内外报导日渐增多,而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尚不多见。Matulac等认为通过神经内窥镜,可以发现一般手术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利用内窥镜使显微手术的范围扩大,可以看到后方和周边结构,在神经外科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总之,使用鼻腔内窥镜,避免了传统的切开方法及术后鼻腔填塞,使患者更快痊愈。内窥镜能使术者看清蝶窦全景,避免损伤周围结构。并且通过改进照明及放大设备,能提供蝶鞍及蝶鞍上区的极佳视野。这为彻底切除肿瘤和保存垂体功能,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提供了良好前景。
葛副主任医师近年来采用最新一代高清神经内窥镜,为许多垂体瘤患者施行内窥镜肿瘤切除术,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3.2经颅垂体腺瘤切除术
近20年来,由于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普及,经颅手术的比例逐渐减少。Massimo等统计932例手术患者,仅有48例(5.1%)行经颅垂体腺瘤切除术。但由于垂体瘤的生长及扩展特点,这两种入路仍各有其存在价值;
4 、垂体腺瘤的早期筛查
生育期女性如出现停经、泌乳、不孕,健康男性出现性功能下降,成年人出现肢体明显变粗、口唇厚、鼻形增大,体重不明原因上升、视力不明原因下降等情况均提示脑垂体疾患的可能,须到医院及时就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