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性疾病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 (或 )闭塞。
脑卒中是当今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 ,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致死病因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约 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多于 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2年卒中发生率可高达 26%。
发病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 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
2、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非动脉硬化性的病变过程 ,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动脉。
3、 颈动脉迂曲:颈动脉迂曲多为胚胎发育所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
发病机制
1、 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致颅内动脉栓塞
2、 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
临床表现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 A) 是脑血管某一供应部位或视网膜血管的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症状,例如短暂性偏瘫,短暂性单眼失明或单眼黑朦,失语,头晕,肢体无力和意识丧失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内。通常小于1小时仍无脑梗死迹象,则能完全消退。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 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RIND):指神经功能缺损持续在24小时以上 ,但1周内完全消退的脑缺血发作。
3、 缺血性卒中:脑缺血性神经障碍恢复时间超过1周或有卒中后遗症,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
主要检查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目前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黄金标准”。造影部位包括:主动脉弓、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外段和颅内段。DSA检查有助观察主动脉弓的类型 ,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性质 (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斑块有无溃疡) ,对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willis环的完整性等。
2、 彩色双功能超声:为无创检测手段,通过多普勒血流测定和B超实时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和形态学特征,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等特点,多应用于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选和随访。
3、 CT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借助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对目标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和成像,提供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解剖学和形态学信息,亦可通过颅内脑动脉系统显像了解颅内血管和脑实质病变,在临床上可部分替代DSA检查。上述两种方法避免了DSA检查中血管穿刺操作,但仍需要借助注射含碘或含磁性物质的造影剂以提高成像质量,而且成像的准确性与仪器的硬件、软件以及操作者等因素密切相关。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
目前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法
(ECST)和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法(NASCET) 。两者采用相同的狭窄分度方法,根据血管造影图像将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 4级。
① 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 < 30%;
②中度狭窄:30%~69%;
③ 重度狭窄: 70%~99%;
④ 完全闭塞。
治疗
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案: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以及颈动脉支架术(car 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 CAS)。
1、 非手术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 是非手术治疗的核心内容,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无论手术与否都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二者均可作为初始治疗药物使用。推荐用法用量: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
(2)他汀类药物 可起到降低血脂水平、 恢复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对无禁忌证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 ,无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亦能获得益处 ,应常规给予。
2、 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
20世纪50年代,随着卒中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被学界公认,1953 年, Eastcott等成功实施了首例CEA。随后,随着手术操作技术及术者经验的不断积累,CEA成为血管外科开展的常规手术之一。
手术绝对指征:
① 6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颈动脉狭窄度≥70%;
② 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度 ≥70%。
相对指征:
①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
② 有症状性狭窄度范围是50%~69%;
③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 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要求有症状患者围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 6%;无症状患者围术期总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 3%;患者预期寿命> 5年。
(2)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 CAS)
1979年Kerber等首次应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989 年 ,应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功治疗颈动脉狭窄。之后 ,自膨胀式支架及镍钛合金支架的应用 ,使得支架变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脑保护装置(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 EPD)的应用使CAS手术技术进一步成熟、 手术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术后并发症进一步降低。
CAS手术指征:
① 有症状颈动脉狭窄度> 50% ;
② 致残性中风或死亡的发生率应≤2%;
③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60% ;
④ 致残性中风或死亡的发生率应≤1%。
选用CAS指征:当患者存在以下心脑血管并发症或者特殊情况时,应选择CAS作为手术方式。
心脑血管并发症:
①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 (或 )各种已知的严重左心功能不全;
② 6周内需行开胸心脏手术;
③ 近期的心肌梗死史 (4周以内);
④ 不稳定的心绞痛;
⑤ 对侧颈动脉阻塞;
⑥ 继发于肌纤维发育不良的颈动脉狭窄。
特殊情况:
①对侧的喉返神经麻痹;
②颈部放疗史或颈部根治术后;
③CEA术后再狭窄;
④外科手术难以显露的病变 ,颈动脉分叉位置高/锁骨平面以下的颈总动脉狭窄;
⑤严重的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秒用力呼气容积< 20% ) ;
⑥年龄 > 80岁;
⑦患者拒绝行 CEA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