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常常有老人说头晕,不适等。而颈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存着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其发病率较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颈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即颈动脉壁形成斑块,当这些斑块增大或破裂时,就会造成颈动脉狭窄或栓塞,使远端灌注压下降,导致低灌注性脑梗死。这使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和脑缺血性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
颈动脉狭窄症本身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常不易发现,一些病人可表现因脑部缺血的症状,如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发作的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上肢或下肢无力、面肌麻痹和单眼突然发黑等,如发生在语言中枢侧大脑半球,可引起语言障碍,这种症状出现仅数分钟,也可数小时,但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风”,或称为一过性脑缺血症(TIA)。严重者将出现典型的脑梗塞的症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偏盲、感觉障碍、脑神经损伤等,甚至出现昏迷、死亡。
然而,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
颈动脉狭窄有哪些高危因素呢?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年龄(>60岁)、性别(男性)、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同样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的筛选。高危人群包括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冠心病(尤其是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或介入治疗)患者以及体检中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者。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为检查的“金标准”。如果您存在上述的临床表现或高危因素,建议您到当地医院进行相应检查。
动脉狭窄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植入术。药物治疗只对于轻微的血管狭窄有效。血管狭窄严重者(70%以上的血管被阻塞),只有采取手术治疗,标准的手术方式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因其创伤小、血流阻断时间短等优点,现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预防主要是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鸡蛋、大豆等高蛋白质食品,注意饮食清淡,并进行适量的运动。当发现有明显的颈动脉狭窄时,积极到医院进行治疗,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