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体检日益普及。面对体检报告上的各种超指标结论,检者往往为要不要“看病”纠结。这里谈谈我的观点:
1、体检指标的正常值只是个概率范围,超过正常值则提示发生某种疾病的概率增加(不等于已经发生了该病),由于安全指标提高和无法细分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值,现行的正常值指标偏严格。我个人认为,如果检查结果比同年龄的平均值好,就不应过度忧虑(简言之,不是病,如没有临床表现的颈椎、腰椎轻度退变)。
2、如果确实有疾病,除体检指标异常外,通常还有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的阳性发现,如果没有这些阳性发现,只是单纯的验血指标异常,则应多次复查,除外检查误差。
3、如果体检指标异常并有与之对应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证据(如颈椎轻度退变导致的颈部不适、肥胖导致的脂肪肝、体能下降),应先尝试能否通过保守的、传统的、非西医疗法(饮食、减肥、理疗、锻炼、气功,等),若上述指标和临床表现能改善,也不必进入西医(手术、药物、放疗,等)流程。
4、如果体检指标、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与体征都确认是某种疾病,且通过一定时间调理和保守治疗无明确改善甚至有进展,在进入治疗流程前,应理性评估现有医疗技术,患者能否获益,如能明显获益才进入治疗流程,如不能明确获益,则应实事求是面对命运的安排。
5、很多人迷信“早期诊断”,希望能得到“早期治疗”。殊不知“早期诊断”之难,误诊率之高,“早期治疗”的误治率多高,如果你准备承担这种高风险,则可以进入治疗流程。需要强调的是,“早期发现”不等于“早期诊断”,更不一定需要“早期治疗”;“早期发现”的病灶要想获得“早期诊断”的结果,还需要更加细致的检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