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脏疾病包括各类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等,一般病程比较长。目前虽有许多治疗方法,但仍难以尽如人意,因此除了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治疗以外,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重视日常养生,坚持不懈的自我调养,也是肝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季,是由热转寒的一个过渡阶段。尤其是北方,初秋余热未消,常有阴雨,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中秋之后则雨水渐少,天气干燥,寒热多变。南方气候秋季较短,但仍然有秋季的变化特点,人体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肝病患者的大免疫力多比较薄弱,因此秋季养生对于肝病患者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根据肝脏的生理特点,肝病患者的秋季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精神调养
中医学认为肝主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慢性情绪刺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往往会成为致病因素。秋季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特别是深秋,在北方落叶萧萧,一派萧瑟景象,在南方则阴雨霏霏,都容易使人产生悲愁与伤感,更易勾起肝病患者的自怨自怜,忧郁寡欢,悲观消极。中医理论里认为秋季对应中医五志中的“悲”,也正是这样的道理。过度的悲伤思虑易于损伤脾气,暗耗心血,不但会使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抵抗能力降低,而且可以引起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这样不但造成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和缺乏,也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利于肝病的康复。
因此,肝病患者在秋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淡泊宁静,乐观坦然,充分享受代表着成熟和收获的秋天美景。平时应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宜愉悦情志,振奋精神,从而有效派遣消沉、沮丧、忧悲的不良情绪,避免久想多虑加重病情。同时,家人、友人、医护人员也应对肝病患者进行劝慰与宽解,悦其心意,让其保持乐观坦荡的情怀。这对稳定患者的心情十分有益,对促使肝病康复也非常重要。
二、起居调养
中医学认为肝主筋,司全身筋骨关节之运动,过劳则耗血损气而伤肝,致正虚邪恋,疾病缠绵难愈。中国有句俗话叫“春困秋乏”,即是说秋季人体容易感觉疲乏,因此,秋季肝病患者如在急慢性肝炎活动期,临床症状明显、肝功异常者均应卧床休息。症状消退及肝功能恢复后可适当增强锻炼,既可以防止因过度活动而反复,又能增进食欲,恢复体力,患者当以活动后无疲劳乏力感觉为度。
肝主藏血,有调节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人卧则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而肝脏血流量增加,可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到肝脏,有利于受损肝细胞的恢复。同时,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亦同源,精与血可相互化生。中医自古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因此肝病患者也要适应秋季特点,晚上宜在11点前卧床休息,并应节制房事,使肾气充足,以应秋季收敛之气,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另外由于秋季气候特点,容易产生秋凉,秋燥之外邪,肝病患者,大多体质虚弱,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从而使病情发生变化,影响治疗效果,或使病程迁延。所以应当注意居室通风,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适时增减衣物,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三、饮食调养
汉代着名的医家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说肝脏的病变常常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这正是肝主疏泄,可以调畅脾胃运化的体现。所以临床上肝病患者常有食欲不佳,大便溏薄等消化功能不良的症状。鉴于肝病患者脾胃功能较弱,可以适当多食红枣糯米粥、山药粥、薏苡仁粥等对脾胃有益的食物,而少食或禁食肥猪肉、牛油、羊油等油腻食物及辣椒、大蒜、花椒等辛辣刺激之品,过冷过热的食物。
肝有“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秋令气燥,在饮食上应注意养阴润燥。因此肝病患者应根据秋季气候特点,适当选用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又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搭配好主食与副食,还应少量多餐,以防止加重消化功能紊乱。
肝病患者饮食总的来说要清淡,易消化,忌油腻生冷辛辣,忌烟酒等。肝病较为严重患者更应特别注意,如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应予精细易消化的无渣饮食,对已有大出血的患者应先禁食,血止后软而无渣饮食。对于有肝性脑病前兆或已有肝性脑病患者则应禁食高蛋白饮食等。
总之,秋冬是各类疾病高发并容易恶化的季节,肝病患者宜在精神情绪,起居饮食,运动等各方面均衡调节,必然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