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病机:
中医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多发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病理病机:
西医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稍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可趁机产生、繁殖,被侵犯的神经产生炎症或坏死,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病症反应,使病毒沿着神经的分布在皮肤上产生特有的节段样水疱。
临床特点:
成簇水泡
带状分布
痛如火燎
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
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B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辨证分型:
肝经郁热证
证候:
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辨证分型:
脾虚湿蕴证
证候:
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除湿胃苓汤加减。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Z、车前草。
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证
证候:
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1、抗病毒药物:应及早应用阿昔洛韦5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5~7日为一疗程。此外尚可用阿糖腺苷15mg/(kg?d),1次/日,缓慢静滴,12小时以上;也可口服阿昔洛韦0.2g/次,5次/日;或法昔洛韦每次0.25g,3次/日;或万乃洛韦每次0?3g,2次/日。疗程均为7~10日。
2、糖皮质激素:早期使用可减轻疼痛,最好是起病5~7日内应用。一般应用泼尼松20~30mg/d,分2~3次口服,连用3~7日。
3、止痛药物:可选去痛片、颅痛定、布洛芬、吲哚美辛、扶他林、戴芬等。也可选择阿司匹林。
治疗方法:
中医疗法
1、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每天3次;或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2、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换药。
3、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空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
中医特色疗法:
体针:取穴:上肢:内关、曲池、手三里,肩k。下肢: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内庭等。背部:以相应的脏腑取俞穴。针刺入后手法:快速提插、捻转、留针10-20min。
中医特色疗法:
局部截根治疗
沿患处疱疹的起点、终点,用三棱针分别点刺放血、拔罐,致使疱疹干瘪、收缩,使其内毒外泄,从而达到减轻疼痛,迅速愈合。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min为宜。
中医特色疗法:
点刺法:
消毒后,三棱针先在患部外围1cm处正常皮肤上点刺一周,针距约0.5~1cm,针深0.5cm,再以同样方法在患部从外向内呈螺旋形点刺至中心,刺后可见少量血迹。碘伏擦涂患部。若水泡破裂, 局部保持干燥。作用:祛瘀止痛,在患部外周点刺能增加局部血流,调动局部抗病能力,防止疱疹继续扩散。点刺后擦涂碘伏,使疱疹内容物和炎性组织消退、吸收。
中医特色疗法
梅花针法:
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疱疹及周围皮肤,以刺破疱疹、疱内液体流出、病变边缘皮肤充血泛红或微出血为度,后加拔火罐。作用:邪热毒邪向外透达的力度,可避免拔罐后出现水泡,从而避免局部皮肤感染甚至化脓, 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和湿邪重患者。
中医特色疗法
围灸法:
艾条灸疱疹部位及周围, 灸至局部潮红,以患者自觉无疼痛感为度, 20~30min。运用灸法应灸透疗效方显著,否则较差。根据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灸肺俞、心俞等, 日1次,重症日2次,约1~4天疱疹可结痂。作用:宣散毒邪、散郁泻热,使郁滞于皮肤的邪热外达体表,散而泻之。
中医特色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丹参注射液2 mL注手(足)三里, 皮疹部位酒精消毒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 日一次, 一周一疗程。作用机理: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有称“一味丹参饮,功同胜四物汤”, 采用丹参针穴位注射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剂,局部梅花针叩击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中医特色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针刺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穴为主,肝胆湿热、脉络瘀阻型取太冲、阳陵泉、合谷、龙眼(位于小指尺侧,二、三骨节之间,握拳于横纹近处)、血海等穴;气血虚弱取足三里、肝俞、脾俞。三叉神经痛配章门、期门、乳根、阿是穴。操作:毫针刺,局部取患侧,远部取双侧,龙眼穴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湿热瘀阻采用提插泻法,气血虚弱采用捻转补法。
中医特色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针刺背俞穴:根据带状疱疹所在部位,选择相应的背俞穴(如带状疱疹分布于3、4肋间,即选用肺俞和厥阴俞。穴位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1.2~1.5寸,行提插捻转加循法诱导针感传至患处。留针30 min,中间间歇行针1~2次。7 d为一疗程。
中医特色疗法
针刺夹脊穴:1.5毫寸针向脊柱方向斜刺,并取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均采用“透天凉”手法,得气后留针(每隔5 min使用“透天凉”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一周为1个疗程。
中医特色疗法
外用药
取新鲜仙人掌20g,去硬皮加入冰片1~2g,捣
成糊状,薄涂皮损区域,1次/日。
鲜荔枝草捣烂泥,干品熬成汤,每天皮损冷湿敷3~4次。
中医特色疗法
外用药
鲜仙人掌再加鲜马齿苋、青黛、活心丸混合捣汁涂疮面,2次/日。
青黛散合枯矾、冰片或青黛合白芷调成糊状外涂。
中医特色疗法
外用药
雄黄12g、蜈蚣3条(焙干),栀子15g,冰片30g,研细末混合香油外敷患处,3~7d。
单用雄黄,加凉茶,菊花,蒲公英煎汤。
中医特色疗法
外用药
发泡疗法:取班蝥30g,青黛、苦参、黄柏、冰片、雄黄各10g,用95%乙醇300ml浸泡2周后,过滤去渣备用。棉签蘸取药液涂于疱疹上,或者其周围。每日3次,发泡后即停止涂药,水泡发起1天后,可用消毒针刺破,外敷烫伤软膏。间隔1天, 连续2~3次发泡治疗。
背部选穴
夹脊穴(旁开五分)
督脉
特殊反应点
阿是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