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已证实,内皮素途径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双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通过阻断ETA、ETB受体,防止甚至逆转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降低右心室后负荷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运动耐量。
从1993年首次研发波生坦至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循证医学最为充分。
2002年Rubin等人报道了BREATHE-1研究结果,共入选213例WHO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硬皮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分别给予波生坦和安慰剂治疗。研究16周时波生坦组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36米,而安慰剂组平均下降8米;研究28周时发现波生坦组的临床恶化时间显著迟于安慰剂组。
2005年McLaughlin对169例以波生坦作为一线治疗药物3年以上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随访发现,波生坦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6%和89%,而根据NIH生存率计算公式预测的生存率仅为69%和57%。该项研究表明波生坦是一种经循证医学证实能改善长期预后的药物。
2006年Galiè等人公布了BREATHE-5研究结果,共入选44例WHO心功能Ⅲ级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与安慰剂组比较,波生坦组肺血管阻力下降472.0 dyn ? s ? cm-5,平均右房压下降5.5 mm Hg,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53.1米。该研究表明波生坦可持续改善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的新型有效药物。
2003年Barst等人将波生坦应用于儿童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BREATHE-3研究)。19例儿童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12周后结果显示,平均肺动脉压下降8.0 mmHg,肺血管阻力下降300 dyn ? s ? cm-5,各组患者的耐受性均良好。该研究首次证实波生坦在儿童肺动脉高压与成年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安全应用于儿童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2005年波生坦治疗无法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TEPH)的单中心、开放研究结果陆续报道,研究显示波生坦治疗3-6个月后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血清标记物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得到改善。波生坦可明显改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运动耐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生存率。
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陆续公布,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应用范围由最初的特发性、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和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扩展到HIV感染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以及儿童肺动脉高压。中国波生坦治疗肺动脉高压多中心研究结果也肯定了波生坦对我国肺动脉高压的确切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