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囊形动脉瘤破裂所引起。
影像学和尸检研究发现,颅内囊形动脉瘤在没有共存疾病的人群当中占3.2%,平均年龄为50岁,无性别差异。
在颅内动脉瘤人群中,多发动脉瘤大约占20-3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6~16/10万。在北美,这意味着每年患病人数约为3万。实际上大部分动脉瘤,尤其是小型的,并不会破裂。
颅内动脉瘤破裂死亡占所有疾病致死人数的0.4~0.6%。几乎10%的病人在来院前已经死亡,治疗之后只有1/3的病人能够恢复良好。
大部分动脉瘤(约8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部。常见部位包括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连接处(junction),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连接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bifurcation)。后循环的常见部位包括基底动脉顶端(top),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连接处,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连接处。
54~61%的颅内动脉瘤病人为女性。≥50岁的人群中,女男比例接近或大于2:1。
除非破裂,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是无症状的。部分未破裂动脉瘤是有症状的:包括头痛(可以是严重的头痛,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引起的头痛类似),视力丧失,颅神经疾病瘫痪(尤其是动眼神经),锥体束功能障碍和面部疼痛。这些都是动脉瘤的占位效应所导致。另外来源于动脉瘤内的栓子也可能会导致缺血症状。
对偶然发现的小的颈内动脉动脉瘤进行治疗是不建议的。
大的症状性的海绵窦内动脉瘤,应当依据病人的年龄,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进展,以及治疗方法而进行选择。
治疗的高风险和年长病人当中的预期的短的寿命必须在所有病人当中得到考虑。没有症状的年老病人的动脉瘤适合继续观察。
有症状的硬膜下所有大小的动脉瘤都应该考虑尽快进行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现的共存的或残留的任何大小的动脉瘤都需要考虑进行治疗。
基底动脉尖端的动脉瘤有相对较高的可能性会破裂。治疗决策时需要考虑病人的年龄,神经功能条件以及相对的修补的危险。
考虑到偶然发现的小于7mm的未破裂的动脉瘤相对较低的出血的风险,观察随访是普遍接受的治疗决策。然而,对于此类人群中小于50岁的患者需要得到格外的关注。
无症状的在7~10mm动脉瘤需要严密观察,治疗前需要考虑年龄,并存疾病和神经功能状态和相对的治疗风险。
对于没有经过夹闭或者栓塞治疗的未破裂的动脉瘤,建议做如下的随访的监测:
我们建议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每2~3年用CTA或MRA随访一次,如果动脉瘤稳定,则每2~5年随访一次CTA或MRA。然而,对于新近诊断的小的动脉瘤在6个月后随访一次CTA或MRA是合理的。如果半年随访的动脉瘤没有显著变化,则可以适当延长随访间隔。
病人应当避免吸烟和过度酒精摄入,避免刺激性药物和违禁药,以及避免过度的用力(straining)和Valsalva动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