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polyp of gallbladder),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
病理病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发病机制
PLG为一组表现形式相同但却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道疾病。病理分类为非肿瘤病变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良、恶性。
1、非肿瘤性PLG
(1)胆固醇息肉:
(2)炎症性息肉: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黏膜相似或稍红,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的炎细胞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但从胆囊癌合并胆石的致癌机理研究中,认为细菌性慢性胆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对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观察。
(3)腺瘤样增生、腺肌瘤:腺瘤样增生是一种由于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壁肥厚性病变,分为3型:
①局限型:胆囊底部呈锥帽状增厚。
②节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三角征”,呈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内腔狭窄,有时伴有结石,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③广泛型:腺瘤样增生与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前者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5mm左右,单发或多发。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表面的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后者则为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又称腺肌瘤病(adenomyomatosis)。上述两种病变均有癌变可能。
2、肿瘤性PLG?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则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腺瘤的发病率很低,虽有癌变可能性,但并不构成临床威胁。
(2)良性间叶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是来源于支持组织的胆囊良性肿瘤。主要包括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
症状体征
CPs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
检查方法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
2、三维超声成像
3、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4、CT仿真内镜(computed tomographic virtual endoscopy,CTVE)
疾病诊断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血流为直线状,<500px/s;而胆囊癌内血流多呈树枝状,流速>500px/s。RI越小越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3mm)有时并不敏感,此外还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重要关系。
治疗
手术指征方面颇多争论。故多数人主张以直径≥10mm的PLGs作为手术指征,对<10mm者须保持警惕性。因此,认为>60岁、有胆石共存、>10mm的单个病变,即使无症状也应作胆囊切除。
邓绍庆综合PLG的6个肿瘤高危因素为:单发、>10mm、广基或蒂粗大、病变增长、年龄>50岁、合并结石。但也强调对<10mm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定期随访。
并发症
息肉样胆囊癌占9%~12%,约50%伴有胆石
预防
因胆囊息肉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其与胆囊炎症或胆囊结石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因此,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是积极治疗引起胆囊慢性炎症的疾病。
预后
对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合并慢性胆囊炎及结石者;息肉单发,直径>10mm,基底较大或有蒂位于胆囊颈部者是胆囊切除的适应证。但目前由于本病术前确诊困难,患者常有恐癌心理,医者存在防止贻误恶变的想法,从而有使手术扩大化的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