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对高脂血症的认识还存在九大误区。比如,64%的人认为高脂血症应该有症状;近90%的人不知道每日应该摄入的胆固醇量;48%的人认为肥胖与高脂血症最密切;仅20%的人知道血脂成分中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无需要、考虑血脂情况。
由于城镇化和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带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明显变化。比如,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1989年我国男性居民食用胆固醇仅为100mg/d,至2009年,已逼近300mg/d;在1978-1992年的15年间,北京居民的红肉、鸡蛋和牛奶的消耗量增加了5倍。同期,体力活动也明显下降,在10年间,我国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减少了27.8%,女性减少36.9%。这些因素的变化加速了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也推高了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血脂异常就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赵冬教授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北京居民在1984~1999年血胆固醇水平增加了24%,仅这一个因素就能解释77%的人群因冠心病死亡。
参与网络调查的共有11282人,大多数(61%)为青中年(30~50岁),49%的人有高等学历(大专/大学以上),居住在省会城市的居民有31%,市县50%,乡镇和农村占18%。75%的人曾经查过血脂。15.2%的人有心脑血管疾病。根据这项调查,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组发布了我国居民对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病认识的九大误区,希望广大居民掌握正确的防病知识。
1、误区一:高脂血症的人有症状
在通常情况下,有高脂血症的人没有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诊断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验。仅有很少一部分有高脂血症的人可以见到黄色瘤。
2、误区二:甘油三酯高危害最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密切,危害最大。临床上常用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这4种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重要,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状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
3、误区三:血脂有点高,没有什么关系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和中风都有关系。全球进行了许多有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结果明确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近些年,高胆固醇与缺血性脑中风的关系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也可减少。
4、误区四:不了解食品中的成分
为了防止膳食胆固醇过多引起的不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的膳食胆固醇不宜超过300mg。如果是高血脂者,则应严格限制,每日摄入量应不超过200mg。
5、误区五: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
实际上,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型苗条的人也会得。膳食中的脂质对体内脂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摄入大量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人群中,其血胆固醇水平比摄入量较低者高出10%~25%。
6、误区六:只有血脂高的人,才需要服用降胆固醇的药
有些人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比如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或某些糖尿病患者。
7、误区七:有高脂血症的人,如果血脂正常了,就不需要服药了
降脂药也需要坚持服用,一旦停药,血脂又会回升,影响治疗效果。在血脂达标后,大部分病人仍需用原来的剂量持续服用,没有冠心病或中风等疾病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小服用剂量,找到最低有效剂量后长期服用,可以减少副作用。
8、误区八:鱼油可以用来降血脂
鱼油几乎没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也没有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证据。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医学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是抑制胆固醇合成最强的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够阻断胆固醇合成,可以使LDL-C降低25%~55%。大显著降低冠心病或中风的风险。
9、误区九:他汀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肝脏损伤
他汀可安全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他汀很少导致肝脏疾病。在部分患者中,他汀可导致转氨酶水平轻度增高,这并非肝毒性表现,一般停药后就可恢复。罕见情况下,他汀可致肌肉组织损伤,其特征为肌酸激酶升高。
在服用他汀的患者中,有些患者主诉肌肉疼痛、无力或其他相关症状,此时需换用其他治疗手段,包括最大限度改善生活方式或服用其他降脂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