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后,如何克服排异并长期生存,成为“第二次生命”获得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日前举行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移植十周年庆典暨患者长期健康宣教活动”传出消息,该院肝移植病人十年生存率已达57%,综合干预并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使移植“后时代”的长期生存质量大幅提升。
据了解,目前全球有累计100多万人接受了各种类型的器官移植,中国的器官移植手术累计成功开展11万例,成为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国。移植患者在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同时,术后一系列并发症的隐患加重了医生及患者的内心担忧。上周末,200多位曾在市一医院接受过移植的患者与市一专家团队共话“移植后时代”的长期生存质量。他们中的多数人已成功迈入了移植后的第十个甚至十二三个年头。据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钟林教授介绍,医院通过在周日举办的讲座,围绕肝移植术后患者长期脏器功能保护的问题向病友进行宣讲,关注移植“后时代”的综合养护问题,“除了坚持随访,及时跟进自身代谢指标;长期并正确地运用合理的免疫抑制剂之外,精神抚慰、营养搭配对患者的恢复和生存也十分重要。 ”
由于免疫抑制剂药物对肾有较大毒性,越来越多的肝移植术后患者在长期以后出现肾功能衰竭现象,这一现象已得到国际上证实。如何强调最小毒副作用是提高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除拒绝饮酒、控制体重等患者自我配合外,专家也表示,网上流传的术后不能吃木耳、蘑菇等说法并不科学,但一些影响药物浓度的食物比如桔子、柚子要控制。
民营企业家孙先生再次移植肝脏已有10个年头了,之前因为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造成损伤,使得之前的移植物功能不全,市一专家团队为他行再次肝脏移植术。术后,孙先生服用药物的同时,专家们在其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上动足了脑筋:如何能使毒副作用最小,是不是可以采用独立肾保护功能的药物? 10年来,孙先生的身体各项功能一切正常。像孙先生这样再次肝移植的病例在市一医院一共有28例,数量为上海之最。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在保护肾脏的同时,避免增加肿瘤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保障。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中心主任彭志海教授表示,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1年1月开展第一例肝移植至今已逾13个年头,近千例肝移植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十年生存率已达57%。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移植的临床规模、数量与质量、科研、硬件与软件条件以及整体技术水平均有了快速发展,肝肾联合移植数量国内第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