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年龄相关的各种疾病在疾病谱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这一类疾病通常呈现出起病慢、病程长的特点,早期病变可能不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但是随着病程发展,相关功能明显受限。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正是这样一种年龄相关的眼底疾病,它发病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和生活质量。根据国际上三项著名的流行病学调查汇总结果,该疾病在55岁以上白种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63%,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明显升高,6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达到16%,75岁以上患病率为27.9%,是老年人中低视力和致盲的最主要原因。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1998年的一项地区性调查发现65岁以上老人AMD患病率为12%,根据我们近5年来在上海进行的10万人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5岁以上人群中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为16%,其中湿性AMD发病率占15%。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报告,指出全世界至少有800万人由于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而遭受视力严重损伤带来的痛苦。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严重致盲性相对应的,是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黄斑是眼底视网膜中央的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所以黄斑一旦出现问题,视力就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老年性黄斑变性正是黄斑区视网膜细胞的衰老性改变。早期由于年龄的老化、光线的损伤或遗传等因素造成视网膜的一种重要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消化能力下降,导致在眼底逐渐出现点状、泡状等多种形态的黄白色点状改变,叫玻璃膜疣。随着病程的进展,黄斑细胞功能进一步衰退,变性加重,逐渐影响视力。严重的变性,会造成患者阅读等日常生活能力的严重下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老年性黄斑变性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两型。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又称湿性或盘状)主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侵入视网膜下,导致黄斑区视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形成机化瘢痕,导致中心视力的严重丧失。
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生的确切原因不清,但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女性、种族、遗传家族史、长期暴露于阳光、部分营养的缺乏等等。其中吸烟者发生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6.6倍,而人种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白种人较黑种人和黄种人更容易患病。
对于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目前尚无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定期随访为主。一些研究表明营养干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中包括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黄斑色素,补充DHA和?―3,补充抗氧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对于较为严重的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其病因主要是因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所以治疗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激光光凝为主,但是由于激光损伤大,术后视力遭受不可逆的丧失,目前已经被损伤更小,副作用低的高选择性封闭新生血管的光动力疗法所替代,光动力疗法可以有效地封闭新生血管,阻止病变的进一步恶化,维持患者残留的视力。2006年由于科学研究的突破,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又有了新的突破,国外开始采用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由于疗效突出,被科学杂志(science)评为2006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的第六,被誉为眼科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的重大突破,也是眼科研究和治疗史第一次被列为世界科学突破。目前玻璃体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或联合光动力学治疗已经完全取代传统的激光治疗方法。目前在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最新的研究的更关注于营养素的干预和预防,而在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更有效、使用更简便、副作用更低、风险更低的抗新生血管的滴眼液和口服药物也在不断涌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研究的突破,有望在未来黄斑变性的治疗有着更大的进展,造福于千千万万老年患者,使老年性黄斑变性不再成为老年人视力下降的第一杀手,使他们的世界变得更清晰、更明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