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多发生在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口腔粘膜,患处可见单个或多个溃疡面,边界清楚,灼痛明显,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尚无统一的理想方法控制其复发。本病属中医“口疳”、“口疮”、“口糜”等范畴,刘小雨老师通过从体质辨证治疗本病,疗效显着,兹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体质分型标准及特点[1],结合部分医案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气虚质验案一
王某,女,60岁,退休工人。2010.2.23初诊。口腔溃疡频繁发作6月余,平均3~5日一发,遍服各种西药、中成药,疗效不佳,经好友介绍慕名求治。诊见:唇内、齿龈各有一个溃疡面,大如米粒,疮面凹陷,疮色暗淡,痛如刀割,影响言语、进食,伴双腿酸软、乏力感,余无明显不适,纳眠可,大便偏稀,一日一行,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中气不足,虚火上炎。治拟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处方:白术15g,当归9g,陈皮9g,黄芪15g,升麻6g,柴胡9g,牛膝9g。2010.5.4二诊:7帖后,溃疡痊愈,遂自行停药2月。近来溃疡复发,满布口腔,大小不等,色淡红,刺痛明显,伴腹胀、肛门重坠感,纳寐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证法同上,于上方加木香9g,延胡索15g,兼以理气止痛。2010.5.11三诊:7帖后,溃疡基本愈合,肛门重坠感减轻,仍有腹胀,大便稀,日行2~3次,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脾气下陷,运化不及。治宜益气温阳,兼行气止痛。上方去延胡索,木香加至15g,黄芪加至30g,加金樱子15g,肉苁蓉15g,7帖后诸症安。随访至今,溃疡未发。
按语:患者肌肉不丰,平素易疲倦,气短懒言,面色少华,辨属气虚质,表现为脾气不足、虚火上炎之象,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因此辨治过程中以补中益气汤化裁,力效专宏,立竿见影,可见结合体质辨证施治对于临床提高疗效大有裨益。老师在治疗口腔溃疡时喜用升麻一药,李东垣谓其可“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胃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阳明经多气多血,升麻入阳明经,与诸药合用,能鼓动气血而扶正祛邪,老师升麻用量为3~6g,有画龙点睛之妙。
验案二
钱某,男,35岁,技术人员。2009.4.20初诊。反复口腔溃疡20年余,平均每周1次,发作时含维生素C片缓解。近2月来因工作压力大,溃疡持续不愈,含维C效果不佳,遂来求治。诊见:舌边、齿龈可见4~5个大小不等白色溃疡面,刺痛明显,进食时尤甚,伴口干、口苦,额头发疮痘数颗,色淡红、无脓头,小腹微胀,矢气则舒,纳差,平素易感疲倦,眠一般,二便畅,舌淡红,边有齿很,苔薄白,脉右细弦,左弦。证属气虚血瘀,瘀热内生。治宜疏肝理气,凉血祛瘀。处方:当归9g,白芍15g,郁金9g,栀子碳9g,升麻6g,枇杷叶6g,川牛膝9g,甘草3g。7帖后复诊,溃疡渐愈,可见唇淡红、牙龈色赤,少腹微胀痛,仍有口干,口苦,纳寐可,二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于上方加白芷15g,木香15g,玉竹15g,龙胆草15g;去枇杷叶、 郁金。5帖后溃疡痊愈,嘱其平素自备黄芪、山药食用,随访1年症安。
按语:患者身小体瘦,言语低怯,自觉易疲劳,属气虚质。脏腑辨为脾气不足,运化失司,顾时腹胀痛;气虚行血无力,久而瘀滞化火、灼肉,出现口唇反复溃疡。因压力而情志失畅,令肝气郁结化热,出现口干、口苦、疮痘横生等症状。老师着眼于因虚而滞用药,首诊拟疏肝理气、凉血祛瘀之法,令气血和畅,诸症转好;效不更方,次诊仍以调畅气血为主,兼顾腹胀、口苦等他症;再嘱辅以食养善后,标本兼治,疗效显着。
阴虚质验案
张某,女,64岁,退休工人。 2009.12.16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平均每月1~2次,发作时自涂冰硼散暂时缓解;既往高血压病20年,II型糖尿病10年。诊见:唇红赤,唇内、齿龈上散在多个小溃疡面,疼痛不适,影响进食;平素情绪易激,时潮热,手足心易汗出,动则尤甚,近1周来入睡困难,每夜4小时左右,纳可,大便偏干不畅,小便调,舌暗红,苔少、薄黄,脉弦细。证属气血亏虚,瘀热内生。治宜清热凉血,养阴除蒸,兼以安神。处方:龟板9g,龙骨9g,朱远志6g,石菖蒲9g,合欢皮20g,合欢米15g,茯神15g,升麻9g,石膏15g,地骨皮15g,生地15g,知母9g,麦冬9g,牛膝9g,青蒿15g。7帖后,溃疡明显好转,潮热汗出也有减轻。守方加减21帖后诸症安,随访半年溃疡未发。
按语: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手足心热,大便易干等属阴虚质。加之年过花甲,气血偏亏,兼患糖尿病,极易内生虚热,故症见手足心热、气不敛汗、便干不畅;津伤火灼,口疮乃发;热扰心神,水火不济,则寐差。以枕中丹化裁,加生地、麦冬、知母养阴清热,用石膏、地骨皮、青蒿凉血除蒸,用合欢皮、合欢米兼以安神,药症相合而愈。
血瘀质验案
范某,女,45岁,工人。2009.8.3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数10年,约每2月一次,发时服黄连上清丸、复合维生素等缓解;近1年来每月发作2~3次,服上述药物无明显改善,遂来求治。诊见:唇内、颊粘膜上有2个溃疡面,颜色暗黄,疼痛明显,伴头部隐痛、脱发明显;经期延长,量可,间夹血块;夜寐差,胃口一般,大便偏干,1~2日一行,小便可,舌暗苔薄白,脉弦细。证属瘀血内阻,阳气内陷。治宜活血化瘀,温阳理气,兼以安神。处方:黄芪15g,杜仲15g,生地15g,白术9g,当归9g,川芎20g,升麻6g,柴胡9g,合欢皮15g,合欢米15g,茯神15g,蔓荆子15g。7帖后复诊,口腔溃疡转愈,疼痛减轻,仍有白色破损,余症平,舌暗苔薄,脉细。上方加地鳖虫9g,甘草6g,升麻加至9g,川芎加至30g。守方加减28帖,溃疡渐愈,头部隐痛消失,随访半年无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肤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明显,平时易急躁,且经期夹有血块,当属血瘀质。血为有形之物,以动为常,静则为瘀,瘀血内阻,杂病丛生。该患者口腔溃疡频发,且长期自服寒凉之品缓其标,久则凉血成瘀,令经期延长并夹血块;瘀久影响气机出现头隐痛,化热灼肉则口腔溃疡不愈。老师从患者瘀血体质入手,活血化瘀,温阳理气,效如桴鼓。另外,合欢皮、合欢米、茯神为老师辨治失眠时的常用药对,三药配合,共奏解郁、宁心、安神之功,故治疗本例患者因瘀血内阻、气机不畅出现的失眠也非常适宜。
气郁质验案
曹某,男,33岁,汽修工人。2008.3.18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0年余,时轻时重,平均每月1~2次,多在唇粘膜处,严重时影响进食及言语,常喷涂西瓜霜缓解,为求根治来诊。诊见:唇内2个溃疡面,大小不等,色黄白相间,疮面凹陷,双目发红,伴干涩感。平素时有口干,咽部异物感,易倦怠乏力,纳、寐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脾不和,气机不畅。治宜调和肝脾,舒畅气机。处方:当归9g,白芍15g,柴胡9g,茯苓9g,白术9g,升麻3g,牛膝9g,天花粉15g,白蒺藜15g,青葙子15g,甘草3g。7帖后复诊,溃疡明显好转,唇内依稀可见两个点刺状物,双目仍干涩,遂于上方中加白芨9g,决明子15g,白蒺藜加至30g,天花粉加至30g,升麻加至6g。14帖后,溃疡痊愈,诸症好转,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患者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咽部有异物感,辨为气郁质。《灵枢?脉度篇》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本例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是由于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久而影响到脾土运化所致,脾气不升,口唇失于濡养则溃疡丛生,且疮面凹陷,并伴双目干涩、易倦怠乏力、大便不调等。因此治疗上结合病人体质调和肝脾,舒畅气机,肝气调达、疏泄正常亦助于脾气升清,以逍遥散化裁,疗效明显。
痰湿质验案
韩某,男,48岁,高校教授。2010.2.6初诊。平素体健,近2月来因劳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诊见:牙龈红肿疼痛,有多个散在小溃疡面,色淡黄,伴口干、口苦,面颊部疮痘从发,色泽偏红,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瘀交阻,郁火上炎。治宜清热降火,化痰祛瘀。处方:决明子30g,川芎9g,制半夏9g,黄芩15g,知母9g,竹茹9g,苍术15g,陈皮9g,栀子碳9g,甘草6g,升麻3g,杏仁6g,牛膝9g。7帖后复诊,牙龈肿痛、溃疡好转,面部疮痘无新发,口干、口苦亦减,舌暗紫,苔黄腻(较前减轻),脉弦,遂将上方苍术减至9g,去陈皮,加石膏15g。14帖后症安,随访半年无异常。
按语:患者体型稍胖,皮肤油脂较多,平素喜食肥甘之品,性情平稳,属痰湿体质。肥甘甜黏之品最易影响脾胃运化,运化不及则痰湿内生;痰湿积聚影响气机运行,久则气滞成瘀;痰瘀互结,郁久化热,而见口干苦、疮痘丛生。老师结合痰湿体质及症状,进行清热降火、化痰祛瘀,以平胃散化裁,加石膏、黄芩、栀子碳、竹茹、决明子清热利湿,杏仁引药入肺消疮痘,方症相合,诸症转安。
综上,口腔溃疡虽是小症,但易复发,使人有“启齿”之痛。依内经病机十九条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但口唇之疮,并不独责于心。刘老师临床实践中,多通过结合患者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先天禀赋不同,后天生长环境不一样,体质自然各异,因此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由于体质的不同能够出现不同的证候[2]。据内经表述,可知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本病发病与脏腑有密切关系,也是体质的差异使得脏腑功能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差异。因此,结合体质辨证用药会有独特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