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肥胖症会引发一系列健康、社会和心理问题。肥胖是糖尿病(DM)重要的风险因素,在所有类型DM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约占90%,其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 kg/m2。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我国成人超重率为 22.8%,肥胖率为 7.1%,估计人数分别为 2.0 亿和 6 千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 30.0% 和 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近年来,尚缺乏全国范围肥胖的调查数据,但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成人肥胖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流行的发展阶段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超重和肥胖症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成人体重超重与肥胖症之比为8:1,而欧美国家的比例已达2:1甚至接近1:1。这意味着我国肥胖症发病率的潜在上升危险性很大。并且亚洲患者多为“向心性”肥胖为特征,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对代谢影响很大。“向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症被认为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脂肪积聚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的后果,但这一能量平衡紊乱的原因目前尚未阐明。肥胖治疗主要包括减轻和维持体重的措施和对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改善体重的具体治疗措施包括医学营养治疗、体力活动、认知行为干预、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医学营养治疗、体力活动和认知行为治疗是肥胖管理的基础,也是贯穿始终的治疗措施,相当一部分患者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达到治疗目标,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以及特定患者也应该积极采取药物或者手术治疗手段以达到控制体重增加或减轻体重,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目的。
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人口患有糖尿病。中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80年的0.9%上升至2010年的11.6%,再次证实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50.1%。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只有30.1%的人之前得到诊断,只有25.8%的人得到治疗,经过治疗的患者也只有39.7%糖尿病得到控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糖尿病患者基数庞大,诊治普及度远远不够,治疗缓解率也非常低。即使这样的医疗状况也已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家医疗支出花在糖尿病上的占总支出的比例从1983年的1.96%上升至2007的18.2%,达2000亿人民币,预计2030年达3600亿人民币。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我国糖尿病人群将进一步增加,这对我国当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已被诊断的患者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管理,糖尿病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国家所带来的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增加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并且中国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以2009年人均GDP为参考,2010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是14.3%,而不发达地区是9.9%。但是不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才是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的首要因素。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医疗保健的投入增加跟不上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健康教育不够普及、公众健康意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足,容易产生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如肉类、脂肪、含糖饮料等摄入量增加,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高盐的饮食、汽车使用导致体力活动减少、感染、吸烟酗酒等。也有研究者指出这些情况在高收入低教育水平的人群中更加突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环境污染,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其中有些物质如双酚A已经被证明与糖尿病发病有关。另外长时间工作,睡眠的减少,工作的变动,精神压力增加也是增加糖尿病发病率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肥胖程度相同时,亚洲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 BMI 后,亚洲人糖尿病的风险比为 1.6。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于白种人,也支持中国人是糖尿病易感人群。亚洲糖尿病患者虽然BMI没有欧美地区高,但β细胞功能低、腰围大、高胰岛素抵抗更加突出。相对于白种人容易发生冠心病,亚洲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慢性肾脏病、中风及肿瘤。香港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九十年代中风和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有效药物的应用,中风得到控制而有所下降,到了2000年以后,由于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冠心病成为一个常见问题。又经过介入和透析治疗的发展使得患者生存率提高,到2007年癌症成为香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在中国,已经明确糖尿病可以使患者各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甲状腺癌。
30年来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由68岁增加到73岁,年龄每增加 10 岁糖尿病的患病率提高 68%,所以人口老龄化也是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由于生活方式西化和儿童肥胖症的增加,中青年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资料显示40岁前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其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成倍增加,由于早期症状轻不受重视、未治疗、药物依从性差、治疗目标达成率低,并发症也会更早出现。
中国糖尿病的防治任务艰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及时修订并推广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指导医护人员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管理率及控制率,预防并发症,以及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公共卫生资源的限制,预防糖尿病应采取高危人群优先的策略,应根据糖尿病风险程度进行针对性筛查。2013年版指南首次提出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总分≥25分者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
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费用仍是选择治疗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上市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证明具有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药物被放在优先位置上。除了与西方国家相同的一线治疗药物二甲双胍,中国糖尿病指南推荐可供选择的一线药物还包括胰岛素促泌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有证据表明后者尤其适用于中国患者。与欧美指南不同的是,中国指南推荐对确诊时有严重高血糖的患者进行短期(2周至3个月)强化胰岛素治疗,目的在于保护β细胞功能。
临床证据显示,减重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肥胖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甚至可使一些患者的糖尿病“缓解”。此外,非糖尿病肥胖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显著下降。2009 年 ADA 在 2 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正式将减重手术列为治疗肥胖伴 2 型糖尿病的措施之一。2011 年,IDF 也发表立场声明,正式承认减重手术可作为治疗伴有肥胖的 2 型糖尿病的方法。2011 年,CDS 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也就减重手术治疗 2 型糖尿病达成共识,认可减重手术是治疗伴有肥胖的 2 型糖尿病的手段之一,并鼓励内外科合作共同管理实施减重手术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对减重治疗的适应证分为可选适应证(BMI≥32 kg/m2,有或无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慎选适应证(BMI 28~32 kg/m2且有2型糖尿病,尤其是存在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和暂不推荐(BMI 25~28 kg/m2,如果合并2型糖尿病,并有向心性肥胖,且至少有以下代谢综合征组分中的2个:高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高血压),其中暂不推荐仅适用于临床研究。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也正式发布《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 规范应用减重外科手术方式治疗T2DM等代谢性疾病,并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