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发生率高、就诊率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张正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多见。根据调查显示,女性的尿失禁发生率高于40%。中老年女性的发生率更高,大约为50%,特别是城市妇女,尿失禁的发生率为15%~60%。但与高发生率相比,尿失禁的就诊率却偏低,往往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才会主动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根据临床经验,我认为尿失禁就诊率之所以低,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张正望表示,首先,长期以来医学界对于压力性尿失禁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1973年革命性的膀胱颈悬吊手术极大改善了疗效,有效率约71%,但手术创伤性大是其弊端。其次,尿失禁属于泌尿外科下的一个亚专业,但长期以来国内缺乏专门从事该亚专业的医师,相对于其他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所提供的患者教育较少,患者因而对所患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也不知道去哪里看病。第三,尿失禁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妇女,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从网络等现代媒介主动接受疾病知识的能力有限,且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对于生活质量下降得过且过,不积极治疗,或是怕为子女添麻烦,选择自己默默忍受。
目前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已有了突破性的方法。1996年,利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的吊带所进行的尿道中段悬吊术问世,将疗效提高到了90%,但该手术经趾骨后途经,损伤膀胱的风险较大。2003年以后,医学界发现从闭孔途经进行的尿道无张力悬吊术TVT-O,是目前效果最好且损伤最小的手术,被公认为根治压力性尿失禁的黄金标准。它利用人体自然孔穴在尿道中段无张力地放置一根悬吊带,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疗效达95%以上。他呼吁,面对尿失禁的困扰,不应讳疾忌医,选择合适的专科就诊,让专业医师制定个性化的应对策略,尿失禁并非不能治愈。
尿失禁临床类型多,需个体化治疗
“TVT-O手术效果好,但并非所有的尿失禁病人都需要做这个手术。”张正望说,尿失禁的原因很复杂,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急迫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和真性尿失禁。有些尿失禁往往伴随或者继发于其他泌尿系统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男性的前列腺增生或者女性的盆腔脏器脱垂。其中,女性的尿失禁多与更年或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常见的是急迫性、压力性和混合型尿失禁。男性尿失禁多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手术后损伤神经或括约肌有关,常见的是充盈性尿失禁和或急迫性尿失禁。
总体而言,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病因是,雌激素减少导致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等支持组织松弛,不能维持正常的尿道位置和膀胱张力,腹压增加时膀胱压力骤升,从而导致尿液失控溢出。
典型症状:腹压增加下的不自主漏尿,如咳嗽、大笑或身体运动时。
急迫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主要与雌激素减少导致膀胱稳定性下降,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或感觉过敏有关。
典型症状:尿频、尿急,一有尿意患者就有急切的排尿愿望,但因不能及时到达厕所而提前排尿或发生尿液溢出。
不同类型的尿失禁,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必须强调个体化治疗。比如压力性尿失禁,主要依靠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如盆底肌训练和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或者无法提供长期稳定的疗效。如果是急迫性尿失禁,则无法通过手术解决,必须依靠行为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是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膀胱训练,通过按时排尿或延迟排尿的方法逐步扩大膀胱的有效容量,减少尿频次数;通过口服托特罗定或索利那新等抗胆碱能药物,缓解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抑制膀胱的感觉过敏,从而有效控制尿失禁的发生。
对于无手术指征的病人进行手术,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对尿失禁患者来说,合理的诊断分型非常重要。
尿失禁的“兄弟”―盆腔器官脱垂
中老年女性除了尿失禁,还常常出现下腹不适、夜尿多,甚至外阴下坠有块物掉出,其实这些症状是中老年女性“盆底病”的表现。张正望介绍说,所谓“盆底病”指的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总称,包括阴道前后壁的膨出、压力性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在逐步提高,据统计,我国50%以上的妇女曾经有过相关的经历。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称得上是一对“难兄难弟”,据统计,患有盆腔器官脱垂的女性,可能有30%合并尿失禁;而如果有尿失禁,则器官脱垂的可能性达50%以上。
女性的盆底就像一张可以自我调节的吊床,依靠环境的变化调节自身的张力,进入中老年后,吊床的张力受到妊娠、分娩和雌激素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松弛和塌陷,盆底的肌肉和韧带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尿道括约肌松弛,膀胱与尿道角度发生改变,由此导致尿频、尿急、各种类型的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的脱垂;而盆腔器官脱垂则反过来造成尿道肌肉痉挛、排尿不畅、尿潴留,继而出现频繁或顽固性的尿路感染。
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可以通过闭孔途径,一次手术同时进行尿道中段悬吊+网片盆底重建。
尿急 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
“尿失禁很常见,但在中老年人中,有一种更加常见的现象就是尿急。”张正望说,这种情况通常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症状加重时就会发生急迫性尿失禁,医学上称之为湿性OAB。只要是以尿急为主要临床表现,伴随或者不伴有尿频、夜尿增多乃至尿失禁,排除原发性疾病的,医学上即可诊断为膀胱过度活动症。但膀胱过度活动的症状却可以出现在很多疾病中,如急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截瘫患者、糖尿病所致膀胱病变、甚至是某些特殊表现的膀胱肿瘤,
“生活中一些病人因为尿急、尿频非常烦恼,但还不至于尿失禁,认为没有必要看医生,或者看了也没有用,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知。”张正望说,现在国家已经制定了规范化的OAB诊治指南,主要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行为治疗。得了膀胱过度活动症要学会如何憋尿,叫“膀胱训练”,有意识地来扩大膀胱的容量,使储尿的能力加强;
2、药物治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是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
3、物理治疗,神经电刺激的治疗,来辅助改善膀胱里肌肉的收缩。
把膀胱过度活动症误诊为“尿路感染”的并不少见,而且尿感也有慢性的。鉴别这两种病的方法:1、是否以“尿急”为核心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以“尿急”为核心症状的,而“尿感”则不是。2、查尿常规、做尿培养。尿常规里发现白细胞的可以考虑为尿路感染,不过需注意的是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时候也可能在尿常规里查出白细胞。另外,做尿培养,尿路感染里会培养到细菌,而膀胱过度活动症则不会。3、“尿路感染”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临床上应积极考虑是否为膀胱过度活动症。
给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健康处方
对于尿急、尿频的中老年人,除了查明原因对症治疗之外,还可以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自我管理。
1、 坚持每天进行膀胱训练;
方法一:延迟排尿,短时间内先适当延后排尿,再慢慢延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
方法二:定时排尿,建立规律的排尿时间表,逐渐使排尿间歇接近2小时。
2、坚持每天进行盆底肌训练;
每天清晨下床前和晚上上床平卧后,各做50-100次紧缩肛门和上提肛门活动;
3、坚持每天记录排尿日记;
4、饮食方面:尽可能避免下列容易引起膀胱刺激的食品:橙子、柚子、菠萝、番茄制品(因为它们都是高酸性的);巧克力、咖啡和红茶(因为它们都含有咖啡因);辣椒酱、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糖和蜂蜜(糖类容易刺激膀胱);各种含酒精的饮料(包括葡萄酒、啤酒、香槟酒);各种能量饮料和碳酸饮料;各种冰冻的饮料和冰淇淋。多食下列有益于膀胱的水果和饮料:香蕉、苹果、梨、小红莓汁等;
5、正确控制水份摄取。每24小时 8杯水(约1500ml);晚6点后或睡前3-4小时减少液体摄入。但切记:过分的少喝水则会增加尿浓度,刺激膀胱黏膜,引起尿路感染;
6、保持会阴区和足部温暖;
7、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便秘的缓解能有效减轻尿频和尿急症状;
8、积极治疗如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