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实质性肿瘤,从1942年Zippel首例报告,到1976年Klein和Valensi报道13例并对其详细论述,才被人们重视,随着病例数的报道逐渐增多,对该肿瘤的认识亦渐渐加深。但至今为止它的发病机理尚不明了。
肾嗜酸细胞瘤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60岁以上中老年多见,多为单侧发生,双侧病变约占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3.1:l,多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可有腰痛、血尿或腹部包块,体格检查多无阳性体征。
本病B超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质性肿块,无特异性,与肾癌难以鉴别。CT平扫为较均匀的低密度或高密度改变,增强后各期均匀强化且密度低于肾皮质。文献报道53.9%的肿瘤中央有特征性的纤维星形瘢痕,一般认为瘢痕是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长期缺血所致,所以肿瘤越大其发生率越高。近来发现MRI在诊断肾嗜酸细胞瘤方面有独特价值,可显示肿瘤包膜完整、中央星状瘢痕、T1、T2期的强化等,可提示诊断。文献报道其MRI的T1加权表现为低强度、均质,中心区星状瘢痕图像可能较之CT更为清晰和典型。因此,中心区星状瘢痕被认为是肾嗜酸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肾嗜酸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有一定特点。肉眼观察肿瘤界限清楚,多有包膜,肿瘤多不突破包膜。切面多呈浅棕色或褐色,质地均匀,无出血坏死及多血管现象,瘤体中央常见星状质密纤维带。光镜下瘤体由典型的肾嗜酸细胞构成,细胞形态一致,呈巢状或腺管状排列,一般无乳头状结构,核异型和分裂相少见,无透明细胞和坏死灶。电镜观察肾嗜酸细胞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细胞浆内大量线粒体集聚,线粒体比其他肾肿瘤大而多。免疫组化通常显示Cytokeratin(+),EMA(+),Vimentin(-)。
肾嗜酸细胞瘤缺乏症状、体征特点,而在影像学上存在不确定性及非特异性,因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本例患者由于肿瘤靠近肾门,且术前影像学资料未见瘤体中央星状瘢痕等特征性表现,而一直以来,临床上对肾实质性占位的处理,除非有资料证明其确实属于良性病变,否则都把肾癌放在第一位考虑,故行患肾根治性切除术。国外多项资料均表明肾嗜酸细胞瘤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术后预后良好,应采取保肾手术,但应注意并发肾恶性肿瘤的可能。所以若术前影像学提示有本病可能,特别是肿瘤位于肾脏一极的患者,可先行肿瘤剜除或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肿瘤及切缘组织行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后,再决定是否扩大手术范围,以避免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这对孤立肾或对侧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尤具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