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注射与穴位埋线
一、 颈椎病概述
1、 现代医学认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血管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以颈肩臂疼痛麻木,颈项强直、活动受限,眩晕以及双下肢乏力等表现为主。
西医将颈椎病分为5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若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
2、 祖国医学认识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症”、“眩晕”等范畴。颈椎病的发生,多因肾气不足、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上常分为风寒湿阻络、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等五型。
3、 诊断要点
掌握颈椎病分型诊断对疗效帮助很大。
(1) 颈型:
病因:多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局部肌肉痉挛
主要症状:颈部强直、疼痛,或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受限;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辅助检查: 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2)神经根型:
病因:主要由于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神经根部粘连和瘢痕挛缩等原因引起对脊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多见于4~7颈椎
主要症状:早期症状为颈痛和颈部发僵;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向和支配区放射,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辅助检查: 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有条件者可选择性作CT、MRI等检查。
(3) 脊髓型:
病因: 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使脊髓受压或支配脊髓的动脉或静脉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引起
主要症状:双下肢无力、沉重感和麻木,休息时症状缓解,紧张、劳累时加重。四肢腱反射亢进,巴彬氏基反射阳性。
辅助检查: X线片多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有的还伴有后纵韧带骨化。MRI可见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
(4) 椎动脉型:
病因:椎体骨刺形成、椎动脉受压或刺激,使血管狭窄、扭曲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候群
主要症状:发作性眩晕,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辅助检查: 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变细及压迫现象。
(5) 交感型:
病因:交感神经受压
主要症状:头痛或偏头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颈肩部酸困疼痛、眼部视物模糊、出汗、心慌、胃脘部不适等。
辅助检查: 无特异性表现。
二、 穴位注射
1、 定义: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用特点:针刺作用、药理、药物的理化刺激、时间效应
2、作用: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3、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
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
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4、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三、 穴位埋线:
1、 概念: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 作用:
埋入穴位内的羊肠线是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可弥补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3、 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每次取2~4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00号铬制羊肠线(0、5~0、8cm)装入经消毒的7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在穴位局部斜刺进针,每个穴位进针约10~15mm,行轻度提插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10天一次,3次一疗程。此法多用于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埋线应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外露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
③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④对生物蛋白过敏者不宜使用。
⑤妊娠期不宜。
⑥脊髓两侧腧穴埋线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⑦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个别病人出现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红肿、瘙痒、发热,应适当做抗过敏处理。
四、临床应用: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江某,男,39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肩放射痛8月余
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繁重,长期低头工作,8月前出现颈项部疼痛,刺痛拒按,并伴右肩放射痛,每于劳累或天气转变加剧,无明显头晕目眩,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5两侧均有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4-5轻度骨质增生,C4/5椎间隙变窄。
(2)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颈夹脊穴(C4-5),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治疗4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孔变窄所致颈脊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炎性水肿,临床表现为肢体的疼痛与麻木症状。华佗夹脊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刺激颈夹脊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状态,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并可增大椎动脉内径和改善血流速度,进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并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改善疼痛及麻木等症状。
2、颈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黄某,女,28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3月余
现病史: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项部疼痛,晨起及劳累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无肩臂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6两侧均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肩胛部可触及多处条索状结节,局部压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颈椎X片未见明显异常。
(2)诊断:颈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阿是穴、新设、天宗,交替取穴,每穴0、3ml。隔日一次,经治疗3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颈部局限疼痛是颈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故治疗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局限疼痛及应激反应点――肌硬结的存在为主要治疗目的。局部注射维生素B12与CCO,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生,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和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压迫,疏通气血,达“通则不痛”之功。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张某,女,55岁。
主诉:反复头晕伴颈项部疼痛1年余,加重3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感,甚时出现恶心呕吐,与体位变化有关,伴有颈项部疼痛,无耳聋耳鸣,无肩臂放射痛等不适,经静滴灯盏花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改善,劳累后反复发作。3周前,患者因带孙儿外出旅游后出现头晕加重,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颈部C2/3压痛(+),转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暗红,苔薄白,舌底络脉迂曲,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2-5轻度骨质增生,C2/3椎间隙变窄。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及压迫。
(2)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丹参针2ml局部注射风池、新设,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以上治疗6次后患者头晕、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体骨刺形成、血管变异或痉挛导致供血不足。风池、新设穴深层是椎动脉,局部刺激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丹参针具有活血祛瘀,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改善脑部缺血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夏某,女,40岁。
主诉:反复颈项部疼痛2年余,加重伴四肢麻木3月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肩部僵硬不适,晨起及劳累后症状明显,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3月前出现颈部不适加重,活动时伴左肩部剧烈疼痛,并出现双手手指、双足足趾麻木,无头晕头痛,无耳聋耳鸣,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颈部活动度可,左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双侧霍夫曼征(+),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亢进。
颈椎MRI示:C5/6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脊髓轻度受压、变性。
(2)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3)治疗:
穴位埋线: 穴取C5/6华佗夹脊、百劳,均为双侧,10天一次。
经治疗3次后患者四肢麻木、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灵枢?终始》日: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埋线疗法利用其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通其经脉,调其气血” ,达“通则不痛”之功。
――穴位注射与穴位埋线
一、 颈椎病概述
1、 现代医学认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血管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以颈肩臂疼痛麻木,颈项强直、活动受限,眩晕以及双下肢乏力等表现为主。
西医将颈椎病分为5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若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
2、 祖国医学认识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症”、“眩晕”等范畴。颈椎病的发生,多因肾气不足、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上常分为风寒湿阻络、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等五型。
3、 诊断要点
掌握颈椎病分型诊断对疗效帮助很大。
(1) 颈型:
病因:多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局部肌肉痉挛
主要症状:颈部强直、疼痛,或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
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受限;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辅助检查: 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2)神经根型:
病因:主要由于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神经根部粘连和瘢痕挛缩等原因引起对脊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多见于4~7颈椎
主要症状:早期症状为颈痛和颈部发僵;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向和支配区放射,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辅助检查: 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有条件者可选择性作CT、MRI等检查。
(3) 脊髓型:
病因: 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使脊髓受压或支配脊髓的动脉或静脉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引起
主要症状:双下肢无力、沉重感和麻木,休息时症状缓解,紧张、劳累时加重。四肢腱反射亢进,巴彬氏基反射阳性。
辅助检查: X线片多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有的还伴有后纵韧带骨化。MRI可见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
(4) 椎动脉型:
病因:椎体骨刺形成、椎动脉受压或刺激,使血管狭窄、扭曲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候群
主要症状:发作性眩晕,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辅助检查: 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变细及压迫现象。
(5) 交感型:
病因:交感神经受压
主要症状:头痛或偏头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颈肩部酸困疼痛、眼部视物模糊、出汗、心慌、胃脘部不适等。
辅助检查: 无特异性表现。
二、 穴位注射
1、 定义: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用特点:针刺作用、药理、药物的理化刺激、时间效应
2、作用: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3、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
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
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4、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三、 穴位埋线:
1、 概念: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 作用:
埋入穴位内的羊肠线是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可弥补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3、 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每次取2~4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00号铬制羊肠线(0、5~0、8cm)装入经消毒的7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在穴位局部斜刺进针,每个穴位进针约10~15mm,行轻度提插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10天一次,3次一疗程。此法多用于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埋线应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外露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
③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④对生物蛋白过敏者不宜使用。
⑤妊娠期不宜。
⑥脊髓两侧腧穴埋线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⑦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个别病人出现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红肿、瘙痒、发热,应适当做抗过敏处理。
四、临床应用: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江某,男,39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肩放射痛8月余
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繁重,长期低头工作,8月前出现颈项部疼痛,刺痛拒按,并伴右肩放射痛,每于劳累或天气转变加剧,无明显头晕目眩,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5两侧均有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4-5轻度骨质增生,C4/5椎间隙变窄。
(2)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颈夹脊穴(C4-5),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治疗4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孔变窄所致颈脊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炎性水肿,临床表现为肢体的疼痛与麻木症状。华佗夹脊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刺激颈夹脊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状态,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并可增大椎动脉内径和改善血流速度,进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并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改善疼痛及麻木等症状。
2、颈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黄某,女,28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3月余
现病史: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项部疼痛,晨起及劳累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无肩臂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6两侧均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肩胛部可触及多处条索状结节,局部压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颈椎X片未见明显异常。
(2)诊断:颈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阿是穴、新设、天宗,交替取穴,每穴0、3ml。隔日一次,经治疗3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颈部局限疼痛是颈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故治疗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局限疼痛及应激反应点――肌硬结的存在为主要治疗目的。局部注射维生素B12与CCO,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生,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和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压迫,疏通气血,达“通则不痛”之功。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张某,女,55岁。
主诉:反复头晕伴颈项部疼痛1年余,加重3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感,甚时出现恶心呕吐,与体位变化有关,伴有颈项部疼痛,无耳聋耳鸣,无肩臂放射痛等不适,经静滴灯盏花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改善,劳累后反复发作。3周前,患者因带孙儿外出旅游后出现头晕加重,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颈部C2/3压痛(+),转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暗红,苔薄白,舌底络脉迂曲,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2-5轻度骨质增生,C2/3椎间隙变窄。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及压迫。
(2)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丹参针2ml局部注射风池、新设,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以上治疗6次后患者头晕、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体骨刺形成、血管变异或痉挛导致供血不足。风池、新设穴深层是椎动脉,局部刺激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丹参针具有活血祛瘀,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改善脑部缺血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夏某,女,40岁。
主诉:反复颈项部疼痛2年余,加重伴四肢麻木3月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肩部僵硬不适,晨起及劳累后症状明显,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3月前出现颈部不适加重,活动时伴左肩部剧烈疼痛,并出现双手手指、双足足趾麻木,无头晕头痛,无耳聋耳鸣,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颈部活动度可,左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双侧霍夫曼征(+),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亢进。
颈椎MRI示:C5/6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脊髓轻度受压、变性。
(2)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3)治疗:
穴位埋线: 穴取C5/6华佗夹
------ 穴位注射与穴位埋线
一、 颈椎病概述
1、 现代医学认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血管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以颈肩臂疼痛麻木,颈项强直、活动受限,眩晕以及双下肢乏力等表现为主。
西医将颈椎病分为5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若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
2、 祖国医学认识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症”、“眩晕”等范畴。颈椎病的发生,多因肾气不足、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上常分为风寒湿阻络、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等五型。
3、 诊断要点
掌握颈椎病分型诊断对疗效帮助很大。
(1) 颈型:
病因:多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局部肌肉痉挛
主要症状:颈部强直、疼痛,或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受限;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辅助检查: 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2)神经根型:
病因:主要由于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神经根部粘连和瘢痕挛缩等原因引起对脊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多见于4~7颈椎
主要症状:早期症状为颈痛和颈部发僵;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向和支配区放射,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辅助检查: 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有条件者可选择性作CT、MRI等检查。
(3) 脊髓型:
病因: 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使脊髓受压或支配脊髓的动脉或静脉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引起
主要症状:双下肢无力、沉重感和麻木,休息时症状缓解,紧张、劳累时加重。四肢腱反射亢进,巴彬氏基反射阳性。
辅助检查: X线片多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有的还伴有后纵韧带骨化。MRI可见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
(4) 椎动脉型:
病因:椎体骨刺形成、椎动脉受压或刺激,使血管狭窄、扭曲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候群
主要症状:发作性眩晕,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辅助检查: 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变细及压迫现象。
(5) 交感型:
病因:交感神经受压
主要症状:头痛或偏头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颈肩部酸困疼痛、眼部视物模糊、出汗、心慌、胃脘部不适等。
辅助检查: 无特异性表现。
二、 穴位注射
1、 定义: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用特点:针刺作用、药理、药物的理化刺激、时间效应
2、作用: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3、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
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
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4、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三、 穴位埋线:
1、 概念: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 作用:
埋入穴位内的羊肠线是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可弥补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3、 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每次取2~4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00号铬制羊肠线(0、5~0、8cm)装入经消毒的7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在穴位局部斜刺进针,每个穴位进针约10~15mm,行轻度提插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10天一次,3次一疗程。此法多用于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埋线应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外露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
③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④对生物蛋白过敏者不宜使用。
⑤妊娠期不宜。
⑥脊髓两侧腧穴埋线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⑦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个别病人出现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红肿、瘙痒、发热,应适当做抗过敏处理。
四、临床应用: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江某,男,39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肩放射痛8月余
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繁重,长期低头工作,8月前出现颈项部疼痛,刺痛拒按,并伴右肩放射痛,每于劳累或天气转变加剧,无明显头晕目眩,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5两侧均有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4-5轻度骨质增生,C4/5椎间隙变窄。
(2)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颈夹脊穴(C4-5),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治疗4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孔变窄所致颈脊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炎性水肿,临床表现为肢体的疼痛与麻木症状。华佗夹脊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刺激颈夹脊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状态,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并可增大椎动脉内径和改善血流速度,进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并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改善疼痛及麻木等症状。
2、颈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黄某,女,28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3月余
现病史: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项部疼痛,晨起及劳累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无肩臂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6两侧均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肩胛部可触及多处条索状结节,局部压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颈椎X片未见明显异常。
(2)诊断:颈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阿是穴、新设、天宗,交替取穴,每穴0、3ml。隔日一次,经治疗3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颈部局限疼痛是颈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故治疗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局限疼痛及应激反应点――肌硬结的存在为主要治疗目的。局部注射维生素B12与CCO,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生,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和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压迫,疏通气血,达“通则不痛”之功。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张某,女,55岁。
主诉:反复头晕伴颈项部疼痛1年余,加重3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感,甚时出现恶心呕吐,与体位变化有关,伴有颈项部疼痛,无耳聋耳鸣,无肩臂放射痛等不适,经静滴灯盏花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改善,劳累后反复发作。3周前,患者因带孙儿外出旅游后出现头晕加重,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颈部C2/3压痛(+),转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暗红,苔薄白,舌底络脉迂曲,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2-5轻度骨质增生,C2/3椎间隙变窄。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及压迫。
(2)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丹参针2ml局部注射风池、新设,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以上治疗6次后患者头晕、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体骨刺形成、血管变异或痉挛导致供血不足。风池、新设穴深层是椎动脉,局部刺激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丹参针具有活血祛瘀,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改善脑部缺血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夏某,女,40岁。
主诉:反复颈项部疼痛2年余,加重伴四肢麻木3月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肩部僵硬不适,晨起及劳累后症状明显,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3月前出现颈部不适加重,活动时伴左肩部剧烈疼痛,并出现双手手指、双足足趾麻木,无头晕头痛,无耳聋耳鸣,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颈部活动度可,左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双侧霍夫曼征(+),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亢进。
颈椎MRI示:C5/6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脊髓轻度受压、变性。
(2)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3)治疗:
穴位埋线: 穴取C5/6华佗夹脊、百劳,均为双侧,10天一次。
经治疗3次后患者四肢麻木、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灵枢?终始》日: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埋线疗法利用其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通其经脉,调其气血” ,达“通则不痛”之功。
――穴位注射与穴位埋线
一、 颈椎病概述
1、 现代医学认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血管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以颈肩臂疼痛麻木,颈项强直、活动受限,眩晕以及双下肢乏力等表现为主。
西医将颈椎病分为5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若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
2、 祖国医学认识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症”、“眩晕”等范畴。颈椎病的发生,多因肾气不足、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上常分为风寒湿阻络、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等五型。
3、 诊断要点
掌握颈椎病分型诊断对疗效帮助很大。
(1) 颈型:
病因:多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局部肌肉痉挛
主要症状:颈部强直、疼痛,或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
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受限;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辅助检查: 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
(2)神经根型:
病因:主要由于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或神经根部粘连和瘢痕挛缩等原因引起对脊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多见于4~7颈椎
主要症状:早期症状为颈痛和颈部发僵;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向和支配区放射,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辅助检查: 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有条件者可选择性作CT、MRI等检查。
(3) 脊髓型:
病因: 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使脊髓受压或支配脊髓的动脉或静脉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引起
主要症状:双下肢无力、沉重感和麻木,休息时症状缓解,紧张、劳累时加重。四肢腱反射亢进,巴彬氏基反射阳性。
辅助检查: X线片多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有的还伴有后纵韧带骨化。MRI可见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严重者脊髓可变细。
(4) 椎动脉型:
病因:椎体骨刺形成、椎动脉受压或刺激,使血管狭窄、扭曲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候群
主要症状:发作性眩晕,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辅助检查: 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变细及压迫现象。
(5) 交感型:
病因:交感神经受压
主要症状:头痛或偏头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颈肩部酸困疼痛、眼部视物模糊、出汗、心慌、胃脘部不适等。
辅助检查: 无特异性表现。
二、 穴位注射
1、 定义: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用特点:针刺作用、药理、药物的理化刺激、时间效应
2、作用: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3、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
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
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4、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三、 穴位埋线:
1、 概念: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 作用:
埋入穴位内的羊肠线是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可弥补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3、 常用穴及其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颈型: 阿是穴、新设、天宗
椎动脉型、交感型:风池、新设
神经根型、脊髓型:病变颈椎节段相应夹脊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每次取2~4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00号铬制羊肠线(0、5~0、8cm)装入经消毒的7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在穴位局部斜刺进针,每个穴位进针约10~15mm,行轻度提插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10天一次,3次一疗程。此法多用于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埋线应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外露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
③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④对生物蛋白过敏者不宜使用。
⑤妊娠期不宜。
⑥脊髓两侧腧穴埋线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⑦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个别病人出现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红肿、瘙痒、发热,应适当做抗过敏处理。
四、临床应用: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江某,男,39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肩放射痛8月余
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繁重,长期低头工作,8月前出现颈项部疼痛,刺痛拒按,并伴右肩放射痛,每于劳累或天气转变加剧,无明显头晕目眩,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5两侧均有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4-5轻度骨质增生,C4/5椎间隙变窄。
(2)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颈夹脊穴(C4-5),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治疗4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孔变窄所致颈脊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炎性水肿,临床表现为肢体的疼痛与麻木症状。华佗夹脊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刺激颈夹脊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状态,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并可增大椎动脉内径和改善血流速度,进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并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改善疼痛及麻木等症状。
2、颈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黄某,女,28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3月余
现病史: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项部疼痛,晨起及劳累时明显,活动后减轻;无肩臂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6两侧均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肩胛部可触及多处条索状结节,局部压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颈椎X片未见明显异常。
(2)诊断:颈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维生素B120、25ug与CCO 1ml充分混合后,注射阿是穴、新设、天宗,交替取穴,每穴0、3ml。隔日一次,经治疗3次后患者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颈部局限疼痛是颈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故治疗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局限疼痛及应激反应点――肌硬结的存在为主要治疗目的。局部注射维生素B12与CCO,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生,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和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松解压迫,疏通气血,达“通则不痛”之功。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张某,女,55岁。
主诉:反复头晕伴颈项部疼痛1年余,加重3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感,甚时出现恶心呕吐,与体位变化有关,伴有颈项部疼痛,无耳聋耳鸣,无肩臂放射痛等不适,经静滴灯盏花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改善,劳累后反复发作。3周前,患者因带孙儿外出旅游后出现头晕加重,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颈部C2/3压痛(+),转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舌质暗红,苔薄白,舌底络脉迂曲,脉细涩。
颈椎片示:颈椎C2-5轻度骨质增生,C2/3椎间隙变窄。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有迂曲及压迫。
(2)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3)治疗:
水针:丹参针2ml局部注射风池、新设,每穴0、3ml。
隔日一次,经以上治疗6次后患者头晕、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体骨刺形成、血管变异或痉挛导致供血不足。风池、新设穴深层是椎动脉,局部刺激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丹参针具有活血祛瘀,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改善脑部缺血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
(1)病史情况:
夏某,女,40岁。
主诉:反复颈项部疼痛2年余,加重伴四肢麻木3月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肩部僵硬不适,晨起及劳累后症状明显,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3月前出现颈部不适加重,活动时伴左肩部剧烈疼痛,并出现双手手指、双足足趾麻木,无头晕头痛,无耳聋耳鸣,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颈部活动度可,左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双侧霍夫曼征(+),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亢进。
颈椎MRI示:C5/6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脊髓轻度受压、变性。
(2)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3)治疗:
穴位埋线: 穴取C5/6华佗夹脊、百劳,均为双侧,10天一次。
经治疗3次后患者四肢麻木、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灵枢?终始》日: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埋线疗法利用其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通其经脉,调其气血” ,达“通则不痛”之功。脊、百劳,均为双侧,10天一次。
经治疗3次后患者四肢麻木、颈项部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⑷讨论:
《灵枢?终始》日: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埋线疗法利用其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通其经脉,调其气血” ,达“通则不痛”之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