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斯卡影帝罗宾威廉姆斯,青年翻译家孙仲旭,接连因抑郁症自杀。抑郁症的防治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有关抗抑郁药物的研究领域最近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恰逢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采访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许明智教授时,他表示,抑郁症是高自杀风险疾病,且疾病负担沉重,据WHO资料,2020年,抑郁症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成为人类第二大疾病负担,到2030年,抑郁症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大疾病负担。抑郁症的防治,应该受到公众的重视。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曾亮医生则提醒大家,尤其要关注表面上正常,内心却很抑郁压抑的,自杀风险比较高的“微笑型抑郁”。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但需要药物和心理两方面的系统规范治疗。
据外媒和《中国科学报》报道,美国最新研究发现,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让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鼠模型的大脑斑块停止了生长。尽管这个发现是振奋人心的,但是研究者们警告服用抗抑郁药用以单纯减缓人类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似乎还为时过早。
研究者们对一些在年老时会发展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转基因老鼠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抑郁治疗。研究组给年老的有大脑斑块的老鼠饲喂西酞普兰。神经学教授Jin-Moo Lee博士在28天中,用一种叫做双光子成像的技术追踪了有类阿尔茨海默氏症斑块的老鼠的斑块形成。那些给予了抗抑郁治疗的老鼠停止了现有的斑块生长,并且78%的老鼠减少了新斑块的形成。第二个实验中,科学家们对没有过认知损伤和抑郁症的23个人给以单剂量的西酞普兰。给药24小时后,从参与者身上抽取的脊髓液样品中显示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下降了37%。
针对这一发现,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许明智教授表示,一般认为,抑郁症患者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也相应比较高,两者都跟大脑中五羟色胺的水平波动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通过保持五羟色胺在大脑中的正常作用,或许能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相应地减缓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症状。但是,无论是抑郁症还是阿尔茨海默氏症,都不是单靠一种药物就能治愈的。这两种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抗抑郁药物导致体重增加?
以往很多研究报告曾提示服用抗抑郁药会使体重增加,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精神科罗伊?佩尔利(Roy H Perli)博士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抗抑郁药对患者体重增加的效应各不相同,短期研究也许对这种风险的描述和区分不足。
许明智教授认为,在目前治疗抑郁症的十几种药物中,会引起肥胖问题的,只是个别药物,而且是否会引起肥胖,也是有个体敏感度上的差异的。“现在的抑郁症药物发展已经进步很多,所谓的药物副作用也已经大大降低。多数副作用是服药阶段的最初两周内出现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有些会有嗜睡或者性功能方面的障碍,对肝肾功能影响很小。目前,虽然没有直接的临床证据,医生仍不建议孕妇服用抗抑郁药物,至少怀孕的最初三个月和最后一个月,避免服用抗抑郁药物,以回避可能的风险。在抑郁症的治疗上,医生通常不会靠单一药物来治疗抑郁症,而是通过不同药物的搭配,找到适合病人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案。”许明智说。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的曾亮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一些伴有糖尿病、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抑郁症病患,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导致躯体疾病加重,如:体重增加导致的血糖、血压控制不平稳。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情绪的好转亦会缓解患者的躯体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抑郁症治愈率可以达到67%
“抑郁症当然不是不治之症!”许明智说,“单药治疗的治愈率不高,例如如果只用西酞普兰,治愈率可能只去到33%。如果采取多种用药,加上心理治疗,整体的治愈率能去到67%。这个痊愈率比强迫症要高。”
曾亮表示,“很多病患和病患家属认为抑郁症是‘神经病’,这让很多病人有病耻感,害怕社会的歧视,而不肯到精神心理专科进行规范治疗。患者大多只去内科就诊,对内科医生单纯强调躯体症状,掩饰自己情绪上的问题,固执地认为自己躯体症状好转后情绪也会缓解,忽视从‘心’治疗,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漏诊、不规范治疗,延误了自己的病情。”抑郁症的治疗需要长期用药。“很多病人没有坚持用药,中途症状有所缓解,就随意停药,造成症状的反复,最终丧失了治疗的信心,放弃治疗。”曾亮说。许明智指出:“很多病人是因为坚持不了而最终走向了自杀。药物治疗讲究全程治疗,在急症期要坚持6~12周的用药;巩固期需要4~9个月。第三阶段的维持治疗期,也要1年以上的用药治疗。很多病人因为有所改善,就擅自停药,造成了病况的反复。”抑郁症的治疗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坚持两方面的系统规范治疗才能有效对抗抑郁症。“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聊天、谈心、开导,也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而是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这需要规范治疗,需要病人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配合。”曾亮说。
“微笑型抑郁症”尤其需要关注
抑郁症导致的厌世、自杀等消极观念和行动,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跟神经功能的生理改变密切相关。曾亮指出,患者大脑神经递质的缺乏,因而造成难以自我调试的失眠、情绪波动和记忆力下降,经常出现消极观念,程度较重的会有自残、自杀的消极行为。“例如工作效率低下,回避人际交往等,家人需要重视这些表现,必要的时候应带患者去咨询专科医生,接受系统治疗。”曾亮说。许明智表示,很多患者在描述情绪感受时,觉得仿佛戴上了一副灰色的眼镜,看什么都是灰暗的,有些觉得头顶仿佛被乌云笼罩,挥之不去。“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抑郁症没有防治的办法。系统规范的药物与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在防治方面,曾亮建议:首先,要注意生活状态的结构化。除了工作外,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有更多的生活乐趣,有开解自己转换心情的方式,让负面情绪有良好的发泄途径。其次,在面对抑郁症时,要有正确的治疗意识。抑郁症需要长期系统规范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家属主动、及早就医,积极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
在曾亮看来,对于一些“微笑型抑郁”(即表面上看很开朗正常,但内心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灰暗)的人来说,尤其需要被自己和亲朋好友重视。这类患者压抑到一定程度,会以一种偏激的方式将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如:暴躁,言语或行为上攻击他人、自残、自杀等。许明智指出,最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甚至丧失了自杀的能力。往往是在治疗中有所好转却有所反复的病患,在又见微笑时,突然选择了自杀,这尤其需要重视。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包括:心情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思路闭塞。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还有少数患者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