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小儿手足口病?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故因此而得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夏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3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本病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客蕴肺脾,波及营分,外发肌肤而成。初起表现肺卫失和而见发热、流涕、轻咳、咽红等感冒症状,重者出现吐泻等脾伤证候,继而毒热入血、循行全身,而脾主四肢,开窍于口,邪伤脾则手足口受邪而热,热郁为疹,毒透成疱,引起手足口部位发生红疹,渐变水疱,并且出现口痛、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以及手足痒痛等症状。
二、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衣服等引起感染。(2)分泌物: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食: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三、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有何先兆?
宝宝在发病前1~2周,通常有与手足口病患儿的接触史。大多表现出突然发烧,体温多在38℃或以上,伴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发热同时或1~2天后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臀部、小儿阴部亦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破溃后形成溃疡,呈现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疼痛,以至于患儿流涎不止、烦躁不安、不停哭闹、拒绝进食。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
四、中医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
预防小儿手足口应从多方面着手:
1、食疗:
1)麦门冬粥:麦冬10克,大枣2枚,粳米520克,冰糖适量,煮粥服用。
2)荸荠汤:荸荠150克,洗净,加适量与与糖,煮汤,加入新鲜甘蔗汗后饮服。3)绿豆鸡蛋汤:绿豆15克,鸡蛋一枚,煎煮成汤,分次饮服。
2、茶饮:
1)绿茶10克,加水煎煮片刻,冷却后加入少量蜂蜜,分次当茶饮用。
2)金银花、野菊花、薄荷各10克,煎煮当茶饮。
3)板蓝要、大青叶、生地黄、芦根各10g,放入水及白糖适量,煎煮后当茶饮用。
3、小儿推拿:
1)按揉小天心穴: 小天心位于位于小儿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用拇指罗纹面着力,在宝宝小天心穴上轻轻按揉100-200次,可清热疏风;
2)指揉内劳宫穴:内劳宫内位于掌心中央,屈指时中指、无名二指所指处中间。 用中指端或拇指按揉,约揉100~200次。 具有清热除燥之功效;
3)清天河水:天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到肘横纹成一直线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约推100-200次,具有退热作用;
4)退六腑:六腑位于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肘推向腕,约推100-200次,与清天河水协同具有清热作用。
五、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切断传染源。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2)切断传染徐径。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3)注意卫生。春夏是小儿手足口端正高发的季节,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4)家中常备板蓝根冲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等。
如果婴幼儿有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