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技术为众多脑血管疾病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是作为一种有创的血管内操作技术,仍有其固有的不足和缺陷。在其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引起血管壁损伤,闭塞穿支动脉,或者形成血栓,继发脑梗塞或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仍有一定的血管再狭窄发生率,特别是颅内血管的支架内再狭窄率达到30%以上。在缺血性脑血管的血管内治疗中,血管球囊扩张和支架放置以及动脉溶栓后可能发生脑的再灌注损伤,这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更重要的在于神经介入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而对于本次中风所造成的机体打击并无明显裨益。例如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中,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的脑血管痉挛、继发脑梗塞、脑积水、脑心综合征、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是较高的,这些对于病人生命的威胁是严重的,而现代医学对其仍处在认识阶段,尚无良策。而中医药治疗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验。从整体出发把握病情,再进行辨证论治是其基本特点。《内经》初步提出了我们今天概括的中风发生的病因病机,包括“风”、“火”、“痰”、“气”、“瘀”、“虚”等内容。后世医家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表述。目前在中风的病机上基本已形成了共识:(1)病位在脑而与心、肝、肾关系密切。(2)病理性质急性期以实证居多,恢复期多虚实夹杂。(3)情志内伤为其最常见的诱发因素。风(肝风)、火(心火、肝火)、痰、瘀乃其重要的病理因素,常相兼互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4)病势急骤,复杂多变,急性期心肝俱病,恢复期肝脾肾受损。若有严重并发症,则可导致脑之元神败脱,神志昏迷甚至死亡。病因上《内经》也已经论述到饮食、情志等因素是中风病发病的相关原因。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具有多样性,药物品种丰富,常见的方法有:
1、内服汤药:具有针对性强、药量加减变化灵活、起效迅速、疗效显著等特点,可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理阶段、不同的并发症予以辨证治疗,灵活组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例如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等经典名方。
2、内服成药: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中成药经过现代工艺的科学配比加工,能大大提高方剂的疗效而降低毒副作用,而且服用方便,疗效显著,药物成份稳定,例如,安宫牛黄丸,我院自制的益脑康、益脑脉胶囊等。
3、静滴针剂:随着现代化中医进程的加快,新药制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新开发出许多治疗中风的针剂,这些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起效,疗效确切,大大提高了中医的应急能力,适用于急性期的治疗,如清开灵、醒脑静、丹参、灯盏花素、参附、参麦、生脉等针剂。
4、外敷膏药:针对患者病情组方,熬制膏药外敷患肢,此方法不但加减变化灵活,而且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甚好,例如一枝梅。
5、针灸疗法:此法适用于中风各期的治疗,急性期针刺可开窍醒神,恢复期可促进功能的康复,针对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如呃逆、吞咽困难等也有较好的疗效。而且针刺治疗中风,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灵活操作,且价格低廉,因而广受中风患者欢迎。
中风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老年病,其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都很高,单一疗法疗效均有限,若能将中医、西医、针灸、功能康复等多种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则疗效会更好。而国内神经介入的领军人物凌锋教授亦感叹目前国内神经医学界疾病规类、划分较为混乱,出现多学科间的“领域争夺战”。这些均将严重制约我国神经医学的健康发展。并呼吁主张建立一种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影像科、急诊科、中西医密切合作的“联合体”,使患者真正得到安全、微创、可靠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