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进展
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是指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口有狭窄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左右,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肺静脉异位引流等。
(一)病理改变
肺动脉瓣狭窄主要表现为三个瓣叶交界处融合成圆顶状增厚隔膜,突向管腔内,瓣口呈鱼嘴状,位于中心或偏心,小者瓣口直径约1~3mm,一般瓣口直径为5~12mm,多数为三叶瓣,少数为二瓣化,肺动脉总干呈窄后扩张,常合并右室流出道继发性肥厚。主要病理分型为圆顶样肺动脉狭窄、二瓣化肺动脉狭窄、瓣环发育不良性肺动脉狭窄和瓣叶发育不良性肺动脉狭窄等。
1、瓣膜狭窄:最常见,占90%,是三个半月瓣交界处部分或全部融合,或合并瓣膜增厚,狭窄的瓣口可位于中央或偏心,瓣口一般在5~12mm,严重狭窄瓣口仅为2~3mm;也可以由于肺动脉瓣发育不良,如二叶瓣其交界处相互融合。
2、漏斗部狭窄:多为继发性引起,可以纤维性、肌性或纤维肌性,肺动脉瓣结构多为正常,无窄后扩张。
3、混合型:肺动脉瓣狭窄伴漏斗部狭窄,或者是漏斗部狭窄伴肺动脉分支狭窄。
(二)介入治疗原则
1982年Kan等首先报道应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Valvuloplasty PBPV)治疗小儿肺动脉瓣狭窄获得成功;1987年Alkasabs等应用双球囊导管技术,以其创伤较小、更安全和可用于较大瓣环的病例等优点,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也获得很好的效果。二十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PBPV以其安全有效、简便经济成为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1、适应症
(1) 单纯PS或合并可做介入治疗的先心病,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P≥
35mmHg;
(2) 部分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
(3) 外科手术后或PBPV术后再狭窄者。
2、禁忌症
(1) 肺动脉瓣呈沙漏样畸形者;
(2) 肺动脉瓣发育不全
(3) 肺动脉瓣环狭窄,肺动脉瓣为二叶畸形;
(4) 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合并严重心衰或右心室发育不良。
3、关键点
(1) 重度肺动脉瓣狭窄(△P≥80 mmHg),应尽快行PBPV术,最好在3个月大内进行;中度肺动脉瓣狭窄(△P在50~80 mmHg之间)可在6个月~12个月大行PBPV术;轻度肺动脉瓣狭窄(50mmHg≤△P)可在1岁以上做PBPV术。
(2) 肺动脉瓣闭锁/室间隔完整的病例,可先行导管射频打孔术,再做PBPV术可得到根治。
(3) 1岁以下小婴儿PS,选择单球囊大小应为肺动脉瓣环的90~100%;1岁以上PS患者,选择单球囊大小可为肺动脉瓣环的120~140%。14岁以上PS患者,可选用二尖瓣球囊或双球囊,选择双球囊大小应为肺动脉瓣环的150%。
(4) 钢丝不能穿过三尖瓣腱索,以免球囊导管会撕裂三尖瓣腱索;应快速充胀球囊,凹形消失后应立即抽空球囊。
(5) PBPV术后出现右室流出道痉挛,应服用ß受体阻滞剂1~3个月,并做长期随访。
4、并发症
(1) 三尖瓣腱索断裂
主要原因是引导钢丝穿过三尖瓣腱索,导致球囊在充胀时撕裂或损伤了三尖瓣腱索。应在送球囊导管时,有阻力时停下,借助超声心动图来确定,球囊导管有没有从三尖瓣腱索中穿过[1]。
(2) 三尖瓣关闭不全
球囊在充胀时,球囊导管滑落到三尖瓣,扩张了三尖瓣瓣环引起反流。应在充胀球囊时,将球囊导管固定好,不让它往上冲和往下滑。
(3) 右心室流出道痉挛
主要是漏斗部反应性增高,右心室流出道继发性肥厚,球囊导管偏大或反复刺激右心室流出道所致。应选择适当的球囊导管,将球囊中央定位在肺动脉瓣水平,尽量充胀球囊1~2次完成扩张术,减少对右心室流出道的刺激。
(4) 肺动脉、右心室流出道撕裂
较少见。主要原因是球囊导管选择过大。应选择适当的球囊导管,<1岁病例,球囊导管大小是肺动脉瓣环直径的90~100%;>1岁病例,球囊导管大小是肺动脉瓣环直径的120~130%。
(5) 空气栓塞
较少见。主要原因是球囊充胀时破裂,气体逸出所致。应在准备球囊导管时把球囊内的气体完全排干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