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一类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为0.6%~0.8%,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为15~20万例。近年来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均获得长足进步,已有可能对各种先心病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手术根治。目前,常见先心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的治疗方法有内科治疗、经导管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而紫绀型先心病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和内外科镶嵌治疗。根据病情来选择治疗的方式和时机。
一、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1.1 补充营养 先心病患儿常常存在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因此,要注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还要补充维生素和水,必要时还必需采用静脉或鼻饲补充营养[1]。
1.2 防治感染 先心病患儿易发生支气管炎及肺炎,特别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先心病患儿也容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室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及主动脉瓣狭窄等多见,常在手术前后发生;近年来,二尖瓣脱垂伴反流已被认为是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疾病[1]。
1.3 定期随访 部分先心病如ASD、VSD、PDA有自然闭合的机会,因此,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结果;另外,定期随访还可评估先心病的预后及确定治疗的时机和方式。
2、药物治疗
2.1 闭合PDA 早产儿PDA发生率为25%,其中80%可自然闭合,合并有感染或心衰可应用吲哚美辛,一般在用药后24~48小时有效,但副作用较大[1]。
2.2 开放PDA 主要应用前列腺素E,具有扩张动脉导管,增加肺血,改善低氧血症的作用,适用于重症发绀型先心病依赖动脉导管开放以维持生命的新生儿[1]。
2.3 并发症治疗 先心病可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应及时治疗。如心力衰竭,则采用洋地黄、血管扩张药、利尿剂等治疗;如肺动脉高压,则用肺血管扩张药、消普钠及吸氧和吸一氧化氮等处理;如缺氧发作,则采取吸氧、解除右室流出道痉挛药物、纠治酸中毒和贫血等。
二、经导管介入治疗
1、经导管瓣膜成形术
1.1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 将特制的球囊导管送至瓣膜狭窄处,扩张球囊,从而解除狭窄。适应症是典型PS;部分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外科手术后或PBPV术后再狭窄者。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P≥35mmHg。年龄体重不限,重度PS应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进行治疗;1岁以下小婴儿PS,选择球囊大小应为肺动脉瓣环的90~100%;1岁以上PS患者,选择球囊大小可为肺动脉瓣环的120~140%[]2。
1.2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 适应症是非瓣膜发育不良的主动脉瓣狭窄,瓣膜薄且活动良好,其跨瓣口压力阶差△P≥50mmHg。选择球囊导管直径应≤主动脉瓣环直径,球囊/瓣环比值为0.9~1.0[2]。
2、激光/射频打孔术
主要用于新生儿肺动脉瓣闭锁/室间隔完整的病例,它是采用激光导管或射频电流导管激穿闭锁的肺动脉瓣,然后再行球囊瓣膜成形术。
3、经导管血管支架成形术
把特制的支架装置,在球囊导管的引导下,送到血管狭窄部位,通过充胀球囊将支架撑开解除狭窄。主要用于主动脉缩窄,肺动脉分支狭窄,复杂型先心病术后左右流出道狭窄,以及腔静脉肺静脉狭窄等。
4、经导管封堵术
4.1 PDA封堵术 将弹簧圈或蘑菇伞封堵器通过心导管送至动脉导管的位置,封闭动脉导管,达到封堵治疗目的。其适应症是典型PDA,年龄>6月,体重>5kg;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PDA2mm,选用蘑菇伞封堵器。PDA无肺高压时,选用封堵器比PDA大2~3mm;PDA合并肺高压时,选用封堵器比PDA大4~6mm,PDA直径>8mm时,选用封堵器比PDA大6~8mm[3]。
4.2 ASD封堵术 将蘑菇伞封堵器通过心导管技术,在缺损口左右侧打开封堵器伞盘, 在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封闭缺损。其适应症是典型继发孔ASD,年龄>3岁,体重>10kg;缺损边缘与上下腔静脉、右上肺静脉和冠状动脉窦之间的距离≥5mm,与房室瓣的距离≥7mm;小儿患者其房间隔最大伸展径≥缺损口直径+14mm;有卵圆孔未闭者,发生脑卒中,或曾经合并脑栓塞,或有中风家族史。封堵器选择:缺损30mm,封堵器型号+6~8mm。
4.3 VSD封堵术 通过心导管技术,建立股动脉―VSD―股静脉轨道,将蘑菇伞封堵器在缺损左右两侧打开,在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封闭缺损。其适应症是典型肌部和膜周部VSD,年龄>3岁,体重>10kg;小儿缺损口直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