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 年生存率超过 90%,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 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而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因此,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
一、基本概念:
早期胃癌:早期胃癌的癌组织仅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的特殊类型,微小胃癌(micro gastric cancer)为病灶最大径≤5 mm 的早期胃癌,小胃癌(small gastric cancer)为病灶最大径 5-10 mm 的早期胃癌。
胃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包括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cases)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两个概念。前者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为临床概念,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Menetrier 病(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后者指已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为病理学概念。
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分为两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 LGIN 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HGIN 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二、胃癌的危险因素
1、 人口学因素:年龄和性别等人口学因素是胃癌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我国患者在 40 岁后发病率明显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缓慢下降,30 岁以下发病病例较为少见;30 岁如胃癌死亡病例很少见,40 岁以后胃癌死亡明显增加,并随年龄增长死亡率亦上升。
2、 生活饮食因素: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有关,日本一项大型前瞻性随访研究发现每日摄盐超过 10 g 明显增加胃癌发病率,且伴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与胃癌联系更明显。腌熏煎烤炸食品。此类食品会产生多环芳烃、N- 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在冰岛、日本、乌拉圭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多项研究中均显示出其与胃癌关系密切。不良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长期作用可引发癌变。
吸烟:多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吸烟与胃癌发生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胃癌风险随每日吸烟量及时长的增加而增加,且与胃癌的复发和死亡率升高相关。
感染因素:Meta 分析表明, H、pylori 感染可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 2 倍。 世界人口中虽有 20 亿人感染 H、pylori 但不到 1% 的 H、pylori 感染人口最终发展为胃癌,说明 H、pylori 感染并非胃癌发生的充分条件,胃癌发生是细菌毒力因子与宿主炎性反应相关的遗传学背景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除 H、pylori 能否降低胃癌死亡率,有效减少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以及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后根除 H、pylori 能否预防异时癌发生,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部分胃癌有家族聚集倾向,其中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约占胃癌总数的 1%~3%)是由编码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 CDH1 基因突变引起,种系突变携带者一生中有 80% 的概率发生遗传性浸润性胃癌。其他家族性疾病中也伴发胃癌发病风险升高,如 Lynch 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其他因素:地质、饮用水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与遗传背景 H、pylori 感染、宿主免疫等交互作用影响胃癌的发生。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如精神刺激或抑郁)、免疫因素等可能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联,是否为确证的危险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人群对胃癌防治知识的认知度也是影响胃癌早诊早治的重要因素。
保护因素:水果和蔬菜摄入是胃癌的保护因素。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发现,相比每日水果蔬菜低摄入组,高摄入组的胃癌发生风险降低 44%,近期有 Meta 分析显示摄入膳食纤维与胃癌风险呈负相关,食用葱蒜类蔬菜也可减少胃癌发生。
三、胃癌的早期筛查
1、 早期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以下符合以下任一项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年龄 40 岁以上,男女不限;胃癌高发地区人群;H、pylori 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有如下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消l、上腹部不适、上腹部肿块等症状的更需注意。
2、 筛查方法
(1)内镜筛查:内镜及内镜下活组织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尤其是对平坦型和非溃疡性胃癌的检出率高于 X 线钡餐等方法。然而内镜检查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并且内镜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差,即使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也尚未采用内镜进行大规模胃癌筛查。内镜检查方法包括普通白光内镜、化学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等
(2)活组织病理检查
如内镜观察和染色等特殊内镜技术观察后未发现可疑病灶,可不取活组织检查。如发现可疑病灶,应取活组织检查,取活组织块数视病灶大小而定。
四、治疗
1、 治疗原则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相当,5 年生存率均可超过 90%。因此,国际多项指南和本共识均推荐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2、 内镜下切除术
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MR 与 ESD 的适应证最大区别在于两种方法能够切除病变的大小和浸润深度不同。EMR 对整块切除的病变有大小限制且仅能切除黏膜层病灶;而 ESD 则无大小限制,可切除 SM1 层病灶。相比 EMR,ESD 治疗早期胃癌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更高、局部复发率更低,但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ESD定义: ESD 是在 EMR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根据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选择适用的特殊电切刀,如 IT 刀、Dua 刀、Hook 刀等,内镜下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后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
国内较为公认的早期胃癌内镜切除适应证 如下:绝对适应证:病灶最大径≤2 c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粘膜内癌;胃黏膜 HGIN。相对适应证:病灶最大径 >2 cm,无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病灶最大径≤3 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病灶最大径≤2 cm,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病灶最大径≤3 cm,无溃疡的分化型浅层黏膜下癌;除以上条件外的早期胃癌,伴有一般情况差、外科手术禁忌证或拒绝外科手术者可视为 ESD 的相对适应证。
国内目前较为公认的内镜切除禁忌证: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癌症侵犯固有肌层;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另外,ESD 的相对手术禁忌证还包括抬举征阴性,即指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 0、9%NaCl 溶液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已有粘连;此时行 ESD 治疗,发生穿孔的危险性较高,但是随着 ESD 操作技术的熟练,即使抬举征阴性也可以安全地进行 ESD。
H、pylori 根除:针对 H、pylori 感染,被认为是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建议 ESD 术后根除 H、pylori。早期胃癌术后根除甚至可减少异时性胃癌的发生率。
五、术后随访(监测)
关于术后内镜随访,国内较为公认的是治愈性切除后 3、6 和 12 个月各复查 1 次胃镜,此后每年复查 1 次胃镜,并行肿瘤标志物和相关影像学检查。建议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开展研究对患者同时进行肠镜的复查,因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发生肠道腺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