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能与遗传、饮食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精神抑郁及焦虑等因素有关。
本病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层,病变从直肠远端向近端发展,呈连续性,远端重于近端。临床上以直肠、乙状结肠受累多见,其中病变局限于直肠者称溃疡性直肠炎或远端结肠炎。主要并发症有中毒性结肠扩张、癌变等。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者多见。常见于不吸烟者。
诊断:
本病呈慢性过程,起病隐匿,病程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呈发作期(活动期)与缓解期(静止期)交替。多数患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就诊。腹泻次数及便血与病变轻重程度有关: 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少量或无; 重者每日10次以上,脓血显见。患者多伴有腹胀、发热、体重减轻。有典型临床表现者,结合结肠镜、钡剂灌肠发现始于远端结肠的黏膜连续性、糜烂溃疡性炎症可初步做出诊断。临床上可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暴发型和初发型等类型。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度。病变范围可累及直肠(>95%)、直乙结肠、左半结肠、全结肠。病情分期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包括关节、皮肤、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 并发症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需鉴别的病症主要有感染性腹泻、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需多次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非伤寒沙门菌、空肠弯曲菌、涂片找阿米巴并除外血吸虫感染等。结肠镜检查是关键。内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
治疗:
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及预防复发。轻症者以水杨酸制剂为主,必要时可辅以局部灌肠或给予中药制剂; 重型者在使用水杨酸制剂和局部灌肠基础上,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效果差或不能耐受者加用免疫抑制剂或使用生物制剂。同时要加强全身营养和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血及白蛋白,重症及暴发型者需给予TPN或要素饮食。
治疗上活动期和缓解期都要用药,但药物种类和剂量并不相同。水杨酸制剂是主药。
水杨酸制剂传统的药物有柳氮磺胺吡啶,药物比较便宜,口服后需由肠道细菌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5-ASA)发挥治疗作用,发作期用药4~6g/d,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2g/d维持。但该药在细菌分解时也会产生磺胺成份,可引起许多副作用,如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尿路结石、肝功能损伤。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因为要长期服药,目前主张应用无磺胺组分的新型氨基水杨酸制剂,如莎尔福、艾迪莎等,但药物太贵。
总体上新型水杨酸制剂在临床上用药量及疗效上与SASP相似,但副作用发生率低。一般来说,所有溃结患者均推荐终生维持治疗,尤其是左侧结肠炎或广泛性结肠炎,以及每年复发1次以上的远端结肠炎患者,但溃疡性直肠炎已缓解2年或不愿接受该类药物治疗者可停止治疗。
局部灌肠治疗:
口服药物能到直肠部位发挥作用较少,多数可能包埋于粪便中,因此对于便血的患者,灌肠治疗更为重要,疗效也更确切。灌肠液主要由利多卡因、甲硝唑、地塞米松等组成,也可采用中药锡类散和冰硼散、苦参碱合剂等保留灌肠。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在家庭灌肠,即可方便治疗,也省很多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