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加强中医医院建设与管理”新闻发布会,要求全国各地规范中医医院名称。国家中医药局强调,中医医院不得使用含有“疑难病”、“专治”、“专家”、“名医”“祖传”或者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以及其他宣传或者暗示诊疗效果的名称;以“中心”、“国医堂”等作为临床科室名称的,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并应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
看到这个新闻,我心里不禁叫好。很多老百姓似乎觉得出台这样的规定,会对祖国传统中医的发展产生掣肘,其实不然。在国家出台的这个规定里,并不是否定中医的临床疗效,实际上是通过对中医行业的规范引导其健康发展。这些年来,借“中医”之名,行骗财之实,这样的骗子我见过很多――甚至连我认识的一位中医学界前辈也不免痛心地说:“伪中医”横行无忌,为祸极深。这些“伪中医”骗子们的行径,对无辜的病人,对正规的中医,都是一种伤害。
为什么规范中医医院名称很重要?中国人很重视起名,给医院起名也一样,因为很多病人就是看着医院的“名头”来看病的。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大小民营医院里,为数不少都是使用了含有“疑难病”、“专治”、“专家”、“名医”、“祖传”或者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这样的取巧起名方式,明显误导了一般的患者群体。
因为这些医院的院名,使得看到院名的患者无意识之中接受到一个心理暗示――这家医院的治疗效果很好。而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有别于其他一般消费品,其疗效如何,在专业领域是有一套专业的评判标准的,绝非象一般的广告那样可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更重要的是,这种误导,很容易使得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受损。因为一般消费品的广告夸张手法,充其量只是让消费者钱财受损,但是医疗效果的刻意夸大,受损的还有可能是患者的健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在制度相对完备的发达国家,对医疗机构的宣传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要求广告用词“不偏颇”,使用相对“中性”的词汇。比方说,作为一所医院的命名,可以标识为“**泌尿专科医院”,但是如果取名为“**泌尿疑难病医院”,后者就明显带有刻意误导的成分,使老百姓先入为主地以为这医院水平很高。
在我的临床经历里,见到过很多辗转求医的患者,其中相当部分的人,都是吃亏在对医院“名头”的“望文生义”之上。而很多无良“医院诊所”正是看准了病人病急乱投医的心态,肆意夸大甚至无中生有地宣扬自己的治疗效果。记得当我还是一名在读医学生的时候,面对一些现在回过头看起来纯属天方夜谭的医疗广告,自己当时也曾不免信以为真――可想而知,一般老百姓就更容易受骗上当了。由此可见,那些利用人性心理弱点的无良医疗宣传为祸甚深。
作为医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弱点,就是面对疾病,感受到自己的未来充满着健康乃至生命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象健康时那样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发现身处疾患之中的时候,患者往往第一反应是会感到自己的“无助感”,而求医问药就是 “寻求专业救助”的一次努力。如同漂浮在汪洋之中的一叶孤舟,患者心灵深处的潜意识之中总倾向于需要医生一个“确定的承诺”。而人性的弱点之一,恰恰是喜欢追求某种“绝对的确定性”。具体在患者看病过程中时,往往表现为“喜欢听好话而抗拒听坏话”。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状是:那些很多拥有大批铁杆粉丝患者的江湖“医生”,深受追捧的玄机,正是在于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爱对患者拍胸口打包票。而正规医院的医生出于专业的素养以及良知,反倒一般都不会轻易对患者开出“百分之百”的空头支票,因为有学养有良知的医生都清楚:医疗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无论一种疗法再怎么好,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可惜在现实里,那些爱打包票的“百分百”“医生”,满嘴“疗效立竿见影”“无任何副作用”之类的大话,却无疑更具蛊惑力,更受一般人群的追捧。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的话,这种现象完全符合人“喜欢听好话而抗拒听坏话”的心理倾向。对于一般患者个人来说,什么具体的治疗方案都是之后的事情,一个“百分百治好”的确定承诺才是当下眼前的一颗“定心丸”。正是江湖“医生”看准了患者潜意识里追求“百分百”确定性的就医心态,才会喜欢以浮夸的言论博取患者的信任。
所以奉劝广大就医者:当你面对一个“百分百”的浮夸医生时,心里应该存留足够的警惕。因为很可能,浮夸的言论背后,是不学无术和谋财害病的底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