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20亿人口曾经或者现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约3.5亿为慢性感染者。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大约50%HBV感染源自母婴传播,尤其在亚洲、非洲一些乙肝高发地区。
我国也是乙肝高发地区,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好消息是自1992年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婴幼儿计划免疫管理以后,婴幼儿HBV的感染率大幅度降低。
许多研究已证实,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和母亲双方的健康具有诸多裨益而获得广泛认同。但自1974年Linnemann和Goldberg首次证实母乳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后,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相继在母乳中被发现。这些病毒感染指标在乳汁中出现,使很多产妇担心HBV通过母乳传播给婴儿而放弃母乳喂养而选择人工喂养。
实际上,母乳喂养是否会增加垂直传播风险至今未有定论。随着研究观察结果的积累,目前学术界的权衡天平已悄然倾向于母乳喂养。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显示,当联合采用婴儿计划免疫接种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防护前提下,无论喂养方式是母乳喂养或是人工配方奶,都相当安全。产妇不必担心喂养方式影响免疫预防效果,不必担心母乳喂养会增加垂直传播的风险。
在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HBIg)未运用的时代,已经有研究发现,尽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都有超过50%的垂直传播比例,两种喂养方式的垂直传播风险实质并无差异。也就是说,并没有发现母乳喂养的方式垂直传播风险高于人工喂养的方式。这当中的缘由至今还不太清楚。
有研究指乳汁中的乳铁蛋白具有抑菌杀菌及抗病毒的活性;有研究观察到在感染HBV的肝细胞内,乳铁蛋白及锌、铁饱和乳铁蛋白显著抑制了HBV-DNA的复制;另外有学者认为,初乳中少量的HBV-DNA会在婴儿胃肠道中失活。这些观点均从不同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母乳喂养并未增加HBV垂直传播风险的原因。
有了产妇早期筛查和新生儿免疫预防的综合阻断方案,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效率达到95%,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在免疫预防的基础上,保留母乳喂养。免疫预防包括两个措施:婴幼儿的疫苗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
研究显示:HBV携带者母亲分娩的婴儿出生后立即接种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之后仅需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即可达到理想免疫预防效果。乙肝携带者孕妇分娩的婴幼儿,经过乙肝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使用,无论母乳还是人工配方乳喂养,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均超过90%,而且无明显差异。
我国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HBV不通过母乳喂养、接吻、拥抱、咳嗽、食物或水、共用餐具或水杯及偶然接触传播。
HBV携带者母亲分娩的婴儿经接种乙肝疫苗联合单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即使母亲血清中HBsAg、HBeAg均阳性及HBV-DNA高载量(具高传染性),进行母乳喂养也不会增加婴儿感染HBV的风险。
但是,对于哺乳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HBV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未得到充分评估。所以,这部分母亲不推荐母乳喂养方式。另外,HBV携带者母亲乳头有病理性改变(例如破溃、出血等)时,也应该慎重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除外艾滋病毒感染),无论其血清病毒载量高低,只要无乳头病理性改变,都应该采取母乳喂哺新生儿。不必担心母乳喂养方式增加垂直传播风险和干扰免疫预防措施的效果。如果哺乳期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的母亲,则不宜母乳喂哺婴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