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男,23岁。8年前出现抽搐、多疑。间断发作为每隔一段时间就少语,不能工作学习。2月前曾有过冲动行为。经过评估后确定为:癔症。与求助者协商后,确定以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发展健康的情绪情感,进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建立适宜的行为模式,避免再次发作的咨询目标。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取得初步效果。
正文:
一、求助者的一般资料
×××,男,23岁,未婚。中专毕业,汉族,出生于河南省。现为某银行职员,与父母、弟弟同住在河南洛阳。
求助者父亲是某银行办公室主任,应酬较多,十几年来多是早出晚归。父亲性格比较平和,但发怒时比较厉害。母亲是银行普通职员,性格内向,勤快,家务活都归母亲干,干净,做事相当认真,做事相当执著,不吃亏,也不占便宜,较急躁,声音大,动不动就大声训斥孩子,父亲若嚷,母亲声音更大。母亲对父亲打麻将非常敏感。夫妻关系较好,但认识不同,偶尔吵架。该男孩是家中长子,有一弟小其5岁。父亲对2人对待无明显偏倚。
求助者自幼生长发育正常,从未患过重大疾病。求助者家境较好。自幼为父母带大。由于父亲的工作性质,对求助者缺乏关爱。对其生活较宽容,但对其他方面管理较严,尤其学习较关心。父亲管理简单,并不能关心孩子的心理,总认为孩子必须听家长的。两个孩子与家长的沟通都比较差,自小学学习成绩较差,很多功课不及格,好玩,好打游戏,小学时父亲经常打他。父亲与老师关系处理越好,反而成绩越来越差。
小学、初中学校都是一般的好学校,不是重点,与同学关系尚可。升入中专后与同学关系一般。2001年财会中专毕业后就被家长安排工作,自己表达意见,都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做专职运钞车司机。工作压力较大,每天早出晚归,基本上没有周末。一“有病”就休息,单位也不处理他,都被父亲摆平了。
个性:内向,不爱说话,但是与同学话多,能够开玩笑。心眼小,同学欺负他,回家也不讲。同学关系较好。
疾病史:1998年在上体育课时,突然发作抽搐,经同学护送去医院,半路上发作停止,住院检查一夜,建议送至当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当时诊断为“癔病”,数天即好转。因当地认为是中邪了,住院期间找神婆处理,过程中有打的行为,1周多就好多了。1998年12月到省精神病院,检查认为“分裂样精神病”,给予氯氮平治疗数天。因为氯氮平为二线用药,在当地医院换为舒必利治疗,有效,逐渐加量,最高为1000mg/日。间断服用,效果稳定。偶尔出现病情波动,均表现为少语,发呆,不愿意上学等。如果病情波动,短暂服用或输舒必利3支2天即好。一直坚持到毕业。最长时间停药2-3个月。2001-2002年较好。停药后完全正常。2003年开始发病较多,所以换了医生,改为合并舒必利、碳酸锂、维思通治疗。当年11月份没上班。求助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呆愣、少语,不想吃饭,眼圈发乌,经过休息,加药,很快就能够恢复。如此反复数次。2004年完全停药,基本正常。2005年曾出现一次反复,症状同前,经过休息1个月,自行恢复。2006年3月19日星期日,求助者自行到办公室,把柜子推翻,领导的抽屉拉出来倒掉,用警械乱砸。被父亲电话叫回后,开着运钞车就飞快地开到父亲单位,甚至要撞到树上,幸好未出事。此次也没吃药,自然缓解。近2月没吃药。但是家人仍觉得其未完全好,眼圈仍发乌,睡眠不太好。单位因怕其精神问题影响工作,安排其内勤工作。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就需要休息几天。因此向单位请假来北京看病。
身体状态:良好,既往无重大疾病。
心理测验结果:
MMPI:矛盾题7,为无效问卷。
Q
L
F
K
Hs
D
Hy
Pd
Mf
Pa
Pt
Sc
Ma
Si
81
43
41
43
48
23
46
38
21
30
35
42
58
20
EPQ:P 70分,E 65分,N 50分,L 40分。
二、主诉与个人陈诉
主诉:我觉得自己没病。肯定不是精神分裂症。
关于幻听:感觉是每次都是睡觉前,迷迷糊糊的,听到楼下有人说话,有的是在脑子里,当时就知道不是真的。白天从来没有。
关于疑心被议论:我总怕别人说我有病,特别是邻居。有时候就觉得他们说我有病。与同学能一块玩,但还有戒备的心理,担心他们说自己有病。
首次发病是我去看大伯(出车祸,较重,住在医院),当时就非常害怕,待了一会儿走的,路上还在想这个场景,想了1、2天。有些事情记不清了。第一次发病时,跑操的时候,觉得同学说自己什么,好像是自己脸色不好,说没有精神,现在忘了,反正觉得不痛快。当时没事儿,2天后就抽了,过程我都记得。(补充:曾在初中时见到过同班同学2次癫痫大发作,全身抽搐,口吐白沫。)
我每次犯的时候就觉得有些不痛快,多数都是不想说话,也说不清楚怎么想的。总之是觉得他们都不公平,不该让我干的事也让我干,不让别人干,欺负人。没发病时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好点。有时实在难受还觉得活着没意思,有想死的念头。上次发作就是头天打了一宿电脑,早晨到单位后想起他们欺负我,所以就发泄了一下。所有事我都知道,没考虑后果,但我能够控制住自己不至于出大事,开车我有谱,绝对不会出事,不会撞着人。
对自己的评价:小学到初中还是比较内向的。小学时与同学关系尚可,男孩女孩均有。升入中专后与同学关系一般,交往较多,打电话联系也较多。工作以后逐渐主动增加交往。现在朋友多,10-20个,但能谈心的几乎没有。我觉得能力中上等,应变反应比较快,但是自控能力不强。处理问题果断,一件事情尽最大努力做好,若做不好,就会较关注,再想其他办法。处理不顺心的事,第一反应是若无其事,愿说就说去,从不跟领导顶嘴。但总的方式是“服从”。我比较能换位思考,但有时会想偏,或者回避想问题。
最不喜欢的事是妈妈吆喝,我想清静,回家就烦,说过他们,但改不了。我很不想依赖父亲,但他对我控制得太严了,规定时间,每天10点必须回家。嚷我两句就不吱声了,不愿跟他们正面冲突。对他们一般是“且进且退”,话中带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够脾气小一点。
我的生活目标,快乐就行。我对银行司机的工作有看法,操心太大,紧张,没意思,不想干。近期目标是把工作干好,想往经商方面考虑。个人问题是人好就行,还没有具体打算。想实现得一步一步来。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医生观察:求助者身高、体重均适中,面目清秀。精神状态良好,衣着整洁,行动自如,从面貌上无法看出其有明显的精神疾病。进入诊室后自然地就座。在医生与其父亲交谈时,对于医生、父亲的玩笑式的话,表露出会心及略带天真的微笑,显示其情感协调。在倾听他人谈话时,有礼貌,从不插话,能积极倾听。多采用河南方言讲话。谈话时略显被动,极少主动提问或自述,也从无长篇发言。
父亲的反映:这孩子小时候我对他关心不够,但对他学习要求很严。他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很内向。1998年他发病前2-3天,大伯发生车祸住院,因此颅骨摘除部分,他还在晚上去医院看了,谁知道2天后就发病了,现在想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这几年发病过几次,每次时间都不长,发病时就是发呆,不想吃饭,眼圈发黑,大多经过治疗一阵就好了,好了就跟没事一样,中医说他是肾虚,还吃过一阵药。好了过一段就停药了,跟没病一样,完全正常。有时不用吃药也能好,只要休息好了。有几次觉得他情绪有点不对劲,就让他休息几天,就好了。毕业后经常到外面去“耍”,主要是打游戏机,玩到半夜也不回家,打电话给他就把手机关掉。
四、评估与诊断
㈠心理问题评估
1、对求助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⑴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证明自己没有病。
⑵自我体验和行为表现:①异常的体验:睡前幻听;认为有人议论自己患病。②多疑多虑:怕邻居议论自己,对同学也怀有戒心。③对家庭管制的环境不满,同时又依赖于父亲的帮助。④人际交往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适度灵活地与人交往。⑤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否认有病,认为自己外向,有能力,但实际上却少言寡语,表达能力较差。⑥遇困难采取不成熟应对方法,如服从、回避、想死等。
⑶严重程度:目前的心理问题自己难以摆脱,家长和玩伴的帮助下也是如此,考虑比较严重。既有常形,也有变形。
⑷相关资料:①求助者家境较好。②父亲管理简单,总认为孩子必须听家长的,求助者自小缺乏自主。③父母均为强势地位。④孩子与家长的沟通都比较差,没有较好地了解求助者的心理,尤其是青春期问题。
⑸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家长的过度保护尤其是青春期的处理不当,使求助者失去了自我锻炼、成长成熟的机会,经验少、自信心差,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困难。
2、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评估
⑴心理:睡前幻觉、援引观念;依赖性很强;多疑多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遇到挫折可产生情绪悲观绝望;认知脱离现实。
⑵生理: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
⑶社会功能:中等程度损害。被降职安排做内勤,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连续休息几天。工作以外能与同龄人一同玩游戏等。
3、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⑴生物学因素:男性,首次出现问题时已进入青春期。
⑵社会因素:父母均属强势,家长的过度保护,使求助者失去了自我锻炼、成长成熟的机会,心理没有得到自由充分发展,导致成年后人际交往困难,适应性差;第二反抗期的处理不当,导致与家人缺乏应有的沟通;朋友中缺乏有水平的社会支持;成人后的环境仍缺乏自主,工作压力较大;伯父受伤及癫痫发作的不良暗示影响疾病的发生。社会因素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⑶心理因素:认知错误,社会经验少;遇到挫折后很容易形成外归因,对他人绝对化的要求;行为模式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人际沟通技巧缺乏,对待挫折采取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依赖性强,自信心差,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心理因素是求助者问题的主要因素。
1、病与非病的判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某些条件下不相统一,如睡前幻听;除少数如首次抽搐发作以外,内心与行为基本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答准确,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如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发泄,但批判力不足,部分自知力;缺乏相应的痛苦,有一定程度的回避;是在家人的督促下就诊;病程大于1年;有中等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从以上条件判断,该求助者应为有病。
2、除外精神病性障碍:虽然存在睡前幻觉、援引观念,但目前无思维逻辑的障碍,无一级精神病性症状,所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3、除外情感障碍:有过抑郁情绪,但是继发于其被欺负的观念下的,为外归因,也不持久;无情感高涨等躁狂表现,故也可排除。
4、诊断为神经症:按照许又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虽然涉及生活中的事件,但许多是小事,缺乏明显的道德特点或现实意义,是变形的。按照评分标准:病程>1年,评3分;精神痛苦程度较重,即使有娱乐或朋友开导也无济于事,评3分;社会功能中等程度,评2分,总分为8分。故属于传统意义的神经症范围。
5、诊断分离(转换)障碍:典型的发作为1998年的抽搐发作,表现为不寻常或戏剧性的躯体症状,抽搐,很快自行缓解,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除外躯体疾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多次发作较轻,表现为不说明原因的少语、不与人交流,经休息、治疗或短时间即康复,有继发性获益。综合以上理由,诊断为分离转换障碍。
6、心理问题:求助者诊断为分离转换障碍,按照疾病诊断原则,不能再有轻一级的诊断。但是求助者的有些问题表现为由于现实的因素、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在表现当时有清醒的认识,有些有明确的目的,仍属心理问题性质。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诊断,向求助者说明,情绪上的和行为上的问题存在心理因素,须双方共同合作,方能逐步改善。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改变错误认知,正确评价自己。
2、以合理的态度对待周围人和事,改善人际关系。
3、平静对待所遇到的问题,学会成熟的应对方式,减少焦虑和敌意去生活。
4、建立自信心,减少依赖心理。
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个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发展健康的情绪情感,建立适宜的行为模式,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避免再次发作。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由于求助者来自外地,其时间安排只能进行如下工作。向求助者及其家属说明后,取得理解。确定如下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
主要咨询方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心理教育。
原理:求助者多年只是按照重性精神病对待,一味地服药,内心痛苦迷茫,有消极情绪。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能够使他认识到问题的真实情况、原因和所在,积极关注起正确的认知和行为,解除消极情绪,增强战胜心理问题的信心。
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以后,使他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认知,是导致目前不良情绪和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外界事件本身,错误认知的改善一定会带来情绪和行为的改善;通过错误认知的消除,减低求助者的不良情绪体验,建立合理的认知行为模式,对其心理产生良性循环的作用。
而由于求助者依赖性较强,主动性差,利用专业人员的威信对求助者及其家人必要的心理教育,将有利于求助者态度的转变和正常行为模式的建立。
2、双方责任权利
咨询师的责权: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守保密原则;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不与求助者建立任何咨询以外的关系;若认为自己不合适求助者时,向求助者说明,负责转介。
求助者的责权:提供自己心理问题的资料,与咨询师探讨心理问题;完成和咨询师共同商定的家庭作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或更换咨询师;有权了解咨询师的背景;有权提出中断或转介。
3、咨询的时间与次数
由于时间短暂,只能尽最大可能解决问题。定为2次,初次时间1小时,第二次为2小时。
咨询收费: 每小时50元。
测验收费: MMPI 100元
EPQ 50元
4、咨询的结束
2次咨询结束后,携相关资料转介到当地。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06年5月22日
目的: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初步咨询方案。
过程:1、收集求助者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
2、引导其探索行为异常的思维过程和情绪、体验。
3、进行评估和诊断。
5、进而改善求助者与家属的对抗情绪,正确对待来访的目的;
6、制定咨询方案。
7、留家庭作业,是否有负性经验,找出与主要事件、结果伴随的信念。
8、安排其进行心理测查:MMPI、EPQ。
第2次咨询:2006年5月23日
目的:改变错误认知,建立合理行为模式,促进与家人、社会良好的沟通。
过程:1、继续收集求助者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
2、引导其认识到认知上的错误是导致自己问题的部分原因;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达到错误认知的消除,建立合理的认知行为模式。
3、指导其处理挫折、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的方法。
4、与家属一同分析生活事件和家庭因素对求助者心理发展的影响。
5、引导求助者与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发现问题,制定目标。
6、与求助者共同总结咨询。
7、安排转介。
八、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评估:有所收获。了解到自己不是严重精神疾病,对自己疾病大致了解;自己在处理问题尚有欠缺,以前做得好与不好都不跟家长说,与父母沟通不够,需要加强;略微了解了心理不舒服时怎么处理会更好。
家人(父亲)评估:与家人的沟通是前所未有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交流仍缺乏主动。今后回到河南还需要继续心理咨询。
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对自己的认知错误和行为方式问题提高了认识,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起作用,减少发作;初步建立起战胜自己的自信心,明确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更加现实。仍不能暴露和分析自己,需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行长程的心理咨询。
心理测评和社会适应评估:条件所限,未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