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指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1、椎间盘退行性变,外伤诱发其急性发作。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2、腰痛,伴有单侧放射性下肢痛,活动或劳累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则减轻。少数患者可有双侧坐骨神经痛。感觉障碍、麻木、多出现在小腿外侧、后外侧和足外缘。无力,患侧足趾活动不灵活。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可发生大小便障碍、马鞍区麻木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发凉或水肿,可能与交感神经受刺激有关。
(二)体征腰椎侧突畸形,出现前突变浅,病变间隙棘突旁深压痛并可向下肢放射,腰椎活动受限。患肢可出现肌萎缩,腰5神经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肌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肌力减弱,大腿、小腿相应部位皮肤浅感觉减退。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阳性,膝反射、踝反射减弱;腰3-4椎间盘突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二、辅助检查
(一)X线检查:
1、平片:腰椎正侧位X光片可见腰椎侧突及生理弯曲变直,椎间隙变窄等。可了解有无畸形。动力性侧位片可了解腰椎稳定性。
2、脊髓造影:可见突出部位出现梗阻或神经根缺如,该检查存在较重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指征。
(二)CT、MRICT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黄韧带增厚程度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与神经根的关系,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对于外侧病变如神经根管狭窄与外侧椎间盘突出显示较脊髓造影清楚。如果加上脊髓造影即CTM则图像更易分辨。
MRI对软组织有高分辨率,除了解椎间盘突出强度与神经根受压情况外,还可以全面观察各腰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和排除椎管内占位病变。
(三)肌电图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可选择。
(四)实验室检查作为手术前的准备。
三、诊断标准
(一)腰腿痛伴单侧放射性下肢痛,感觉障碍,麻木、多出现在小腿外侧、后外侧和足外缘。无力、患侧足趾活动不灵活。直腿抬高试验、加强实验阳性。患肢大、小腿外侧、足部感觉减退。根据上述表现作出初步诊断。
(二)上述(一)伴典型X线造影或CT或MRI表现,确定诊断。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强调卧床休息,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加强腰背肌锻炼。
(二)牵引、理疗和推拿。
(三)药物治疗及封闭治疗。
二、椎间盘髓核成形术包括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激光汽化、椎间盘内电热治疗等。
适应征:
1、持续下腰痛,病程6个月以上;2、非手术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4、直腿抬高试验阴性;5、MRI无明显神经根压迫表现。
禁忌征: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侧隐窝狭窄。
三、椎间盘镜微创手术主要包括后外侧椎间盘镜和后路椎间盘镜,指征的选择较传统手术更加严格,最佳适应症为单节段的外侧型轻度突出。
四、手术治疗指征:
1、经3-6个月非手术治疗无效;2、病史长,反复发作而影响工作与生活;3、病程虽然短但症状重,止痛药不能缓解;4、有马尾神经受压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5、伴有腰椎管狭窄或不稳;6、影像学检查发现椎间盘退变严重、突出巨大者。
手术方式的决定,应根据突出物的大小、是否合并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患者全身情况等而定。包括开窗摘除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腰椎融合术等。近年有结合人工髓核置换或非融合性固定等方法,但有较大争议。
【疗效标准】
一、治愈 症状消失,术口愈合,功能完善或基本恢复。
二、好转 症状减轻,功能改善。
三、症状无减轻,功能无恢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