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肿为骨的良性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骨囊肿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和骨干的髓腔,发生在椎体者甚少见,好发于20岁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体征一,临床表现:
1、好发于4―20岁,多见于5―15岁儿童,好发于股骨颈,股骨上端和肱骨上端,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向骨干方向移动。
2、一般无明显症状,多数因病理性骨折,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而就诊,X线摄片才发现此病。
3、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D端或骨干部位有椭圆形溶骨破坏,边界清楚,其周围可见薄层硬化带,骨皮质可有轻度膨胀变薄。
二、诊断依据:
1、多见于儿童及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2、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疼痛和压痛,病理性骨折可为最早症状和体征,或经X线摄片发现病变。
3、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透明阴影,病变局限,与正常骨质间有明显界线,骨皮质膨胀变薄。
4、病理检查可确诊。
疗治一、治疗原则:
1、骨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刮除、植骨,术中需彻底刮除纤维包膜,以防复发。
2、合并病理性骨折者,有时骨囊肿可自行愈合。若骨折愈合后,仍残留囊肿,则应作手术。
3、对于儿童患者,可试用醋酸甲基强的松龙注入骨囊肿腔内。注射量40―200毫克,按囊肿的大小和儿童的年龄而定。
二、用药原则:
1、骨囊肿病者以手术刮除植骨术治疗为主。
2、近十多年来国内外有用醋酸甲基强的松龙囊肿腔内注射多次,药量示囊腔大小和儿童年龄而定,一般用40―200mg,2个月1次。
三、疗效评价:
1、治愈:囊腔消失或骨折愈合,骨质修变。伤口愈合。
2、好转:合并病理性骨折,骨折愈合,骨囊肿大部分愈合或囊腔缩小。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预防
本病目前病因尚未明了,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
病理病因骨囊肿为良性病变,病因尚未明了,有学者认为骨囊肿是由于骨内血管末梢阻塞,血液瘀滞所致;也有认为本病系某种肿瘤,炎症组织的退行性变,其生长,代谢阻碍的结果或与骨发育异常有关;也有认为可能系外伤出血形成局限性包囊,进而局部吸收骨化而成。
疾病诊断本病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表现相近,鉴别较困难,主要有以下的几个鉴别要点:
1、临床表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症状为局限性隆起或肿胀,疼痛,畸形,病程发展缓慢,骨囊肿病人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隐痛,呈间歇性,或在运动劳累后酸痛。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骨囊肿病灶形态及内部结构:
骨囊肿大多为卵圆形,囊内密度均匀;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其形态及内部结构多样,可分为虫噬型,囊状型,磨玻璃型,丝瓜络型,硬化型。
3、病理性骨折时骨碎片移位情况:
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时,骨碎片向囊腔内移位;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生病理性骨折时,骨碎片移位不明显,骨痂形成少,易形成骨不连。
4、发生部位:
骨囊肿发生在干骺端时,不超过骨骺板;而累及骨骺部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跨越骺板,其邻近的干骺部都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
另外,本病在诊断时还需同骨巨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相鉴别。
检查方法骨囊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肿瘤样骨病,在临床上多无自觉症状,在发生病理骨折后经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辅助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病理检查:在病理学上囊肿大小多在3~10
cm之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呈柱状与骨干长轴一致,囊腔内含有棕黄色透明液体或血性液体,其构成与血清相同,内壁覆盖一层薄而光滑的纤维结缔组织膜。
2、X线检查:X线平片上主要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位于髓腔中央,周围有薄层硬化环包绕。
3、CT检查:CT表现位于骨髓腔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水样密度,呈囊性膨胀,偶可见病灶内密度稍高,提示有出血可能。
4、MRI检查:MRI表现典型,病变边界通常光整,信号强度则完全取决于液体内的蛋白含量,一般囊肿液在T1WI上呈非常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上呈非常均匀的高信号,蛋白含量越低则信号强度越接近于水,蛋白含量高则在T1WI上略高于水而在T2WI上略低于水。
并发症
骨囊肿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病理性骨折,当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时,因囊内的液体流出致骨折片向囊腔内移位,这一征象称为“碎片陷落征”,是Reynolds氏提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