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句谁都知道的老话。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发展的趋势,当今超过七十岁的老人家比比皆是,甚至“60~70岁”已经被称为黄金年龄,许多人退休后才有自己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参加娱乐、旅游等各种活动,精神得到另外一种升华。然,随之而来的一个危险显现出来――骨质疏松性骨折,并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以往医学界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识不够,预防及治疗的重点放在心血管、糖尿病、癌症等方面,随着这方面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骨折疏松”是导致老龄患者诸多疾患、尤其是运动系统疾患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或骨折疏松症定义: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显微镜下显示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身高缩短、驼背,骨折以及呼吸系统障碍。其中,骨质疏松性疼痛表现为全身性骨痛,严重时不能入睡,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症状,约占临床症状的58%,其中腰背痛占70%-80%,多为钝痛,无固定压痛点;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女性症状重于男性,女性停经后重于停经前,久坐、久站疼痛加重,平卧时疼痛有所缓解,深夜及清晨醒来时身体肌肉僵硬,骨骼疼痛感加剧,而白天则常常缓解;若用力咳嗽、大便时,疼痛加剧。据有关资料统计,骨质疏松患者中,67%为局限性腰背疼痛,9%为腰背痛伴四肢放射痛,10%腰背痛伴带状痛,4%腰背痛伴麻木感,10%不仅腰背痛,还伴有四肢麻木和屈伸腰背时出现肋间神经痛和无力感。有些患者由于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不够,多以为是“慢性劳损”,直到发生骨折方才发现已经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受力较大的部位,最常见是椎体骨折,多由于搬抬物品(有时不一定需要太重重物)引起,椎体压缩、高度丢失,椎间孔缩小压迫神经根造成下肢麻木无力,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腰背部疼痛向两侧肋部扩散,也有类似心绞痛、急腹症;其次是髋部骨折,多由于跌倒导致,伤后下肢畸形,因剧烈疼痛而无法活动,如治疗不及时则往往因长期卧床最终危机生命。
病因:正常情况下骨代谢包括“成骨”和“溶骨”两个过程,青年人成骨高于溶骨,相反,老年人则溶骨高于成骨,也就是说,凡是促进溶骨、阻碍成骨的任何原因,都可以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这些原因有不可控和可控两方面,前者包括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危险高于黑种人)、老龄、女性绝经和母系家族史等,后者包括低体重、药物使用(皮质激素和影响骨代谢药物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和患影响骨代谢疾病。
临床诊断方法:“骨密度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以及监测自然病程或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定法”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其他检查方法还有传统的X线摄片、单光子和单能X线吸收测量法、定量CT法、显微CT、定量磁共振和定量超声检查法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方法都较少使用。
实验室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和其它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和对骨质疏松的类型(病因)进一步确定。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对于可控因素导致的骨质疏松骨折是可以预防的,药物治疗配合适当的体能锻炼十分必要。
药物方面有以下三种类型:
1、钙剂,作为基础用药,其作用逐渐被大家认识。目前最为代表性的药物是“钙尔奇D”。有研究结果指出:1200mg/天补充钙剂不会提高年长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风险。临床一般使用量为600mg/天(1粒),在使用其它药物时,也可以1200mg/天(2粒)。其它钙剂还有葡萄糖酸钙等。
2、促进钙离子吸收的药物,即“活性维生素D”,直接作用于肠道粘膜增加钙的吸收。正常状态下,太阳紫外线照射皮肤后机体自身可以产生足够的活性维生素D,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种机能的减退这种“光合作用”基本停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缺钙。活性维生素D有许多商品名(根据不同的生产厂家):骨化三醇、罗盖全、阿法骨化醇等。
3、促进“成骨”药物,具有将血液中的钙离子主动转运到骨骼中的功能,通过促进成骨代谢从而达到增强骨密度的结果。这类药物主要是“降钙素”,临床上使用的是鲑鱼降钙素,有国产及进口两种,进口药物有鼻喷及注射两种剂型。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一定要在有前期补充充足钙剂的基础上使用。降钙素除了有确切的钙转运功能,同时还能通过另一个机制直接缓解疼痛,从而对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阻止“溶骨”药物,通过对溶骨细胞溶骨作用的抑制,阻碍溶骨代谢,防止了骨骼中钙盐的流失,从而达到防止骨质疏松的目的。目前这类药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双膦酸盐”,包括:阿仑膦酸钠(商品名:福善美,为口服剂型)、唑来膦酸(商品名:密固达,为注射剂型)。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尤其是唑来膦酸的使用必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四种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根据骨质疏松的程度而决定。一般以联合用药效果为佳,1+2+3或者1+2+4,对于严重的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多四类药物同时使用。有数据库统计了63897例受试者通过29项评估单独补钙或钙与维生素D等药物联用预防骨折或骨质疏松性骨流失的随机试验后得出结论:50岁以上人群补充钙与维生素D等药物,可以明显增加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骨折风险亦显著降低12%。也有资料显示骨折风险降低20%左右。
适当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表明,正常限度内的应力刺激是骨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老年人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增加骨的应力刺激,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有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可以逆转老年人骨质疏松,缓解因年龄增长而丢失骨质的过程,从而保持骨的正常形态。其机制在于运动负荷的刺激是促进骨钙盐量增加的必要条件,肌肉收缩及舒张运动的机械负荷会促使生长期骨钙盐量的增加。运动还通过肌肉的活动对骨产生应力,骨骼应力增加使骨产生负压电位,使之易结合阳性钙离子,促进骨细胞增生分化。任何时候开始运动对维持一定的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也有研究指出每次运动时间过长并不利于骨健康,锻炼频率根据个体的主观感觉而定,以次日不感疲劳为度。
相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昂贵治疗费用,预防性治疗显得更为经济可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