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全世界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而1/4自杀人群缘于抑郁。前一阵好莱坞影星罗宾?威廉姆斯、翻译家孙仲旭皆因抑郁而自杀,预防自杀先防抑郁,但是目前社会对抑郁症的预防及治疗干预仍有不足。
深圳最近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于2005年,当时的数据显示,深圳18岁以上居民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7.74%,略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水平;然而这些抑郁症患者中,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仅有9.76%。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然而当前社会对其认识多存在误区。例如有些人将偶然的抑郁情绪误认为是抑郁症,还有人由于耻感而不敢正视、寻求治疗,而在对待抑郁症患者的态度上,也由于对患者思维、认知模式的不理解而做了无用功。
1、药物和心理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
2014年北京安定医院有调查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还是蛮高的,但有一个困惑,患者不愿意去抑郁症的治疗中心,只是去综合医院,得不到有效治疗。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有些抑郁症患者也不知道有什么渠道治疗。很多人患有抑郁,但是不会寻求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他可能通过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的措施,比如在家里面做做活动或者暂时休假一段时间。根据我们原来的调查研究,真正有效去寻求专业治疗的比例非常低,大约不到10%,90%的患者可能选择了无效的途径,例如休养、食疗等,当然有些可能会有效果,但作为疾病来讲这不是主要有效的途径。
现在的治疗手段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最直接、最省事、最有效的是药物治疗,但是药物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从现在各种各样的假说和研究来看,抑郁症的发生是有基础的,在医学上有易感素质,无论是遗传基因还是成长当中的个性缺陷,都可能造成比其他人更容易得抑郁症。比如说人的情绪有一个郁值,其他人郁值很高,当出现压力或者挫折时不容易出现失控行为;而易感素质的人群,一点小问题就出现情绪下滑,甚至是不可控的下滑。目前药物是最直接有效的,但长期来看,药物和心理治疗是国际通用的手段,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精神病协会的指南也是这样认为,目前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药物和心理治疗。
抑郁症应该是综合因素造成的,集合心理、生理症状表现的精神疾病,我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学校教育扎实推进,提高个人心理危机自我干预和应急能力。如果有心理不适,自己和亲朋无法克服的,可以找专业社工、康宁医院医生咨询,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应该配合专业治疗,家人应该给予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有太多人不了解抑郁症,对抑郁症有误解,从而对周围有抑郁症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应对态度,即便是出于善意,但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苦恼。
很多知道自己有抑郁症的人不敢去面对,更不敢走进医院,其实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11%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诉说”会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压力,要让大家都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病,不要对它有任何的偏见。
2、现状:患病高峰在20岁左右,心理创伤是易感因素
2005年的时候,深圳市康宁医院联合公安局等做了调查,当时抑郁症的数据是7.8%,即18岁以上的成人中患抑郁症的比例是7.8%。实际上2005年以后,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现在这个数据特别期待着更新。我们目前还没有拿到更新的数字,不过从国内其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区域的数据看,现在这个数字应该已经被超越了。
其实患抑郁症的人非常多。在门诊当中,可能10个人有6个患有抑郁,当然这是个案。这些人在别人面前,会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很多的努力,可能比正常人还正常,但是他们的情绪水平会有问题。尤其现在的青年白领,处在事业上升期或者奋斗期的阶段,如果承受的压力特别大时,特别容易发作。
关于易感因素医学上有很多假设,例如早年受过一些创伤或者成长过程很不顺利的,或者遭遇一些挫折、创伤的,又或者某些特殊的容易产生压力的人,比如说责任心特别强、道德感特别强的人,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追求完美的人。这样的人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抑郁症也更多发。
还有遗传因素,另外心理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特别聪明的人也是易感人群。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神经是敏感型的,对知识非常敏感。
3、误区:网络诊断不严谨,抑郁症和个性非必然相关
抑郁不等于抑郁症。美国有项数据,普通人群一生当中有70%曾经有过抑郁情绪,我们大多数人在一生当中肯定有一段时间情绪低潮或者心情不好,但是不一定就达到抑郁症。一旦构成医学上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一旦是一种疾病,那一定是超出主观控制的范围,已经影响正常生活了。但是抑郁情绪,可能通过环境换一换,暂时休息一段时间,就调节过来了。
抑郁状态可能每个人都有,按病诊断要考虑持续的时间、严重程度,一般抑郁症是指连续两周时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抑郁状态。
现在抑郁症的诊断还是相对比较严谨的,需要专业的工作者和专业医生通过全面评估才能下定论,一些量表只可以参考。比如网上自测之后发现有抑郁情绪,这可能有很多来源,比如居丧反应、失恋心理反应或者受挫折的心理状态,都可能出现抑郁情绪。但是否构成抑郁症,这是需要专业的评估来确定。
生活中还有些人特别乐观、坚强,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他患有抑郁症,甚至走向自杀。很多人对抑郁症可能就是望文生义,觉得闷闷不乐的人才会有,其实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这个疾病呢?从目前的研究以及大量心理学的知识经验积累来看,抑郁症和个性不是必然相关的,可能很多事业型、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患,与容易产生压力的人群更相关。比如深圳为什么发病率高?因为深圳是移民城市,多数人希望更好地改善生活、发展事业。
往往开心果反而是抑郁的原因,因为他负面的东西发泄不出来,就用“开心”来掩饰。隐匿抑郁是指他平常性格外向,可能因为某些事件、因素表现出来抑郁,但是他对自己以前的形象认定就是性格开放,于是就拼命表现那一方面。另外还有双向障碍,可能他以前过度兴奋、特别开心,但后来转成抑郁了,大家没发现。
抑郁症病人的思维、认知和其他人有些不同,他们更容易关注一些负面的东西,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评价自己的时候更容易陷入思维的症结里面出不来。比如看到同事升职会很悲哀、会特别自卑,这不是思想上的问题,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他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又容易引起他的情绪,但是他无法说想改变就改变。
还有人谈到耻感,说很多人知道自己或者家属有抑郁症,但是不愿意就诊,觉得患抑郁症会遭到很多人另眼相看,别人没有把这作为普通疾病,而是当作精神问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