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HBV)高载量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通过核苷(酸)类药物(NA)长期治疗,持续抑制HBV复制,可防止或降低疾病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细胞癌(HCC)和乙肝相关的死亡,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
但耐药的发生可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如不及时挽救治疗,可导致疾病进展甚至死亡。如初治药物选择不当而发生耐药,会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限制再治疗的选择,并可增加发生HCC的风险,从而无法获得抗病毒治疗的持久应答。
因此,初始治疗时,如果可能,应选择强效和低耐药的药物,使未来发生耐药的风险最小化,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持久应答。
国内外各大指南一致推荐强效和低耐药的恩替卡韦(ETV)或替诺福韦酯(TDF)为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优选或首选治疗。2012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指南推荐优选ETV或 TDF,只有在无法获得或不适合应用ETV或TDF时,才可以应用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或替比夫定(LdT)。
2012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指南推荐:将ETV和TDF作为一线单药治疗。
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南推荐:可以应用已批准的7种抗病毒药物中的任何一种开始治疗,但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ETV或TDF为优选。
2010年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国内外各大指南均推荐强效和低耐药的NA为慢性乙肝的优选或首选治疗药物,但我国大陆高达81%的慢性乙肝患者,仍应用抗病毒力相对较弱和耐药率相对较高的NA治疗.
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绝大多数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存在随意停药、换药等情况;医生对NA耐药的认识相对不足,不规范治疗的情况广泛存在。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依从性教育,提高医生对耐药的认识,按照慢性乙肝诊治指南要求,合理选择初治药物,并进行规范治疗和优化治疗,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持久应答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