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者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出现临床症状,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的典型表现,据临床报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已经成为引起腰腿痛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源性腰腿痛,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临床效果越来越好。本文就结合近1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报道,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病因病理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属中医学腰腿痛、痹症范畴。病因与先天肾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侵袭人体,以及外伤等有关。病机为肾虚不固,风、寒、湿、热邪气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以致腰腿痹阻疼痛,其亏虚与肾气关系最为密切,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邪实为标。
《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侯》有关于“猝然损于腰而致痛”的记载,《医林绳墨》指出“大抵腰痛之症,因于劳损而肾虚者甚多……盖肾虚而受邪,则邪胜而阴愈消,不能荣养于腰者,故作痛也。宜以保养绝欲使精实髓满,血流而气通,自无腰痛之患。
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对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无法接受手术的退变性椎管狭窄病人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于老年退变性椎管狭窄患者,可首先采取保守治疗。王明杰等[11]观察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运用韦贵康教授摇摆法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痊愈21例,好转19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2.4%,认为韦贵康教授摇摆法整治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显著。
摇摆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关键并非完全在于解除该病患者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而在于消除或缓解其纤维性的致压因素,松解其受压的硬脊膜囊及神经根组织,减轻炎性介质释放,摇摆弹锤叩击法能够改善其椎管内外各组织的血液循环,特别是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端提按压复位法能够充分松解脊间与脊旁软组织痉挛,调理脊柱小关节及椎间关系,调整腰椎正常生理曲度,恢复脊柱内外生物力学平衡。
2.2 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后应积极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 仔细分析确定责任节段和责任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正确处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胡祥怀等[17]观察32例腰椎管狭窄合并不稳定性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选择全椎板切除侧隐窝及椎间孔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术术后疗效。
结果优21例,良8例,可3例,认为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综合考虑其诊断及其合并症来选择手术减压的范围和植骨融合和( 或) 内固定与否,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刘军[18]回顾性分析5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单或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术32例, 采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6例,结果患者满意率达86.2%,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疼痛感明显缓解。
2.3现代微创技术治疗 余将明等[19]分析比较36例椎管狭窄患者Coflex内固定术与36例椎管狭窄患者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VAS评分和ODI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通过影像学观察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术前、术后屈伸活动度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1), 术后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P>0.05), 而Coflex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较传统PLIF组减少(P<0.01);术后1年Coflex组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减少(P< 0.05), PLIF组上邻椎间运动幅度组较术前增加(P<0.05), p=""> 0.05),认为Coflex棘突间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好, 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小, 能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
对上邻节段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黄民锋等[20]观察9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经后路椎间盘镜(MED)术后疗效,随访平均18个月,结果优60例,良3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1.1%,认为MED治疗腰椎管狭窄创伤小,既保证神经根的充分减压,又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3 、结语
退变性椎管狭窄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 保守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显著,应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对于规范保守治疗后无效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但退变性椎管狭窄病情复杂多样,决定外科手术治疗后要正确处理好减压与稳定的关系,同时要严格避免医源性过度治疗。
微创脊柱外科的兴起,是脊柱外科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个人以为,微创治疗的理念结合传统中西结合保守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福音,值得广大脊柱外科临床医师继续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