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CT、MR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已使颅脑疾患的定性,定性诊断能力和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神经外科的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然而,传统的CT影象为二维图象,提供二维平面的信息。放射科和神经外科医生在将其应用于临床(如对病变进行空间定位和作出手术计划)时,需要在脑子里对这些二维信息进行整和,通过一个空间思维综合过程建立起想象中的三维立体图象。这即使对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来说有时也是困难的。并且,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抽象能力的不同,对病变的理解就可能产生一些偏差和分歧,这些都将对颅脑外科手术所要求的“精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三维CT则是将上述思维过程由特殊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完成,将CT横断扫描获得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重建成为三维立体图象。它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兴趣部位的立体空间结构,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病变在三维空间上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颅骨骨折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疾患。如果骨折面积小于5cm直径,深度不超过1cm,未伴随有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亦无手术之必要。若凹陷骨折过大过深,伴有静脉窦或脑受压征象时,则应手术整复或摘除陷入之骨折碎片。X线摄片及二维CT平扫是诊断颅骨骨折最基本的手段,但由于颅骨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叠多,故检查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凹陷性骨折病例,更需要有清晰、直观的图象,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切实的临床资料。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较新的影象学技术,它能够立体、直观、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颅骨解剖结构以及骨折分型,其图象较清晰,弥补了X线和二维CT的的不足,在不增加X线扫描剂量的前提下,可作多方位立体重建,既方便患者,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组病例均确诊为颅骨凹陷性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清晰显示颅骨骨折区的范围及深度。有时甚至可以显示较小骨折碎片刺向脑内的情况,且能从任意角度观察骨折区。同时再结合二维CT平扫所显示的脑组织损伤程度,就可以更完备的了解颅脑损伤的程度,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针对于螺旋CT三维重建的图象提供的颅骨凹陷性骨折类型和程度,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手术方案,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和入路。骨折区域较小且下陷较浅的,我们采用于凹陷区旁钻孔撬起骨折片;对于骨折区碎片较少,且凹内面较平整的患者,我们采用了于骨折区四周钻孔,然后锯开取整块骨折区的方法,经敲打塑形满意后将骨瓣复位,由此可以避免将骨碎片分块取出后再复位造成的不稳定,或碎骨去除后颅骨缺损现象,免除二次修补手术之苦。在处理功能区或静脉窦上的凹陷性骨折,尤其是发现有颅骨碎片向脑内刺入的情况,我们采取先将骨刺周围或非重要功能区的骨碎片小心去除或咬除,最后再将骨刺完整取出,这样,避免了因盲目粗暴动作导致的脑损伤加重,同时减少了静脉窦出血。对于开放性凹陷性骨折,碎骨较多,无法作一期植骨,且经济条件许可的,我们将碎骨去除,再用钛钢板塑形后进行缺损处修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颅骨骨折的三维图象重建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进一步解决:(1)图象的清晰度与CT的扫描层厚度密切相关,层厚小于3mm图象清晰,大于3mm重建图象中出现阶梯状,对细小的碎骨片显示不清;(2)三维CT影象未能显示骨折处的脑组织改变,而二维CT影象却显示良好。这点临床医生们选择检查手段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如能两者相结合,既显示骨折部位的空间位置关系,又显示局部脑组织情况,对临床医生依此制定治疗计划,更具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