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第二位。国人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⑴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病率高,约1.5:1;⑵低位直肠癌所占的比例高,约占65%-75%,绝大多数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⑶青年人(<30岁)直肠癌比例高,约10%-15%。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在60%左右,早期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80%-90%。
直肠癌的病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高脂、高蛋白、低膳食纤维饮食;致癌物质;直肠慢性炎症;遗传易感性;及癌前病变如家族性肠息肉病、直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肿瘤与遗产相关但不具传染性。
直肠癌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相关的易感因素如低脂、低蛋白、高纤维饮食;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运动;减少致癌物质的接触等。
直肠癌分型:
⑴大体分型: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
肿块型:亦称髓样癌、菜花型癌。向腔内生长,向周围浸润少,预后较好。
溃疡型:多见,占50%以上。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早期可有溃疡,易出血,此型分化程度较低,转移较早。
浸润型:亦称硬癌或狭窄型癌,沿肠壁浸润,使肠腔狭窄,分化程度低,转移早而预后差。
⑵组织学分类:腺癌和腺鳞癌。
腺癌: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包括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分化程度逐渐降低,预后亦愈差。
腺鳞癌:分化程度多为中度至低度,主要见于直肠下段和肛管,较少见。
直肠癌的临床病例分期:对直肠癌的分期我国应用Dukes分期与TNM分期相结合的方法。Dukes分期分为:癌仅限于肠壁内为Dukes A期;穿透肠壁侵入浆膜或/及浆膜外,但无淋巴结转移者为B期;有淋巴结转移者为C期,其中淋巴结转移仅限于癌肿附近如结肠壁及结肠旁淋巴结者为C1期,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者为C2期;已有远处转移或腹腔转移,或广泛侵及临近脏器无法切除者为D期。
TNM分期:原发肿瘤(T)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 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 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T4a 肿瘤穿透腹膜脏层T4b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区域淋巴结(N)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a 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 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c 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TD, tumor de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2 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c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M1a 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M1b 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直肠癌的扩散与转移:⑴直接浸润:首先向肠管周围及肠壁深层浸润性生长,可穿透浆膜侵入邻近脏器,下段直肠癌因缺乏浆膜层的保护,易向四周浸润;⑵淋巴结转移:主要的转移途径,上段直肠癌向上转移,逆向转移很少见;下段直肠癌(以腹膜返折为界)向上方和侧方转移为主;齿状线周围肿瘤可向上、侧、下方转移。淋巴结转移途径是决定直肠癌手术方式的依据;⑶血性转移:经门静脉至肝,也可转移至肺、骨和脑;⑷种植转移:较少见,上段直肠癌偶有发生。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肿瘤破溃形成溃疡或感染时才有症状。
⑴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
⑵肠腔狭窄症状:大便变形,变细,当造成梗阻后,有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在不全梗阻的症状。
⑶破溃感染症状:大便带血及粘液,甚至脓血便。
⑷癌肿侵犯周围组织所致的症状:侵犯前列腺、膀胱出现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剧烈持续性疼痛;晚期出现肝转移时可有腹水、肝大、黄疸等症状。
直肠癌的诊断:直肠癌的诊断根据病史,体检、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常见的检查方法有:
⑴大便潜血试验:作为普查或初筛的手段,无症状阳性者癌肿发现率为1%。
⑵直肠指诊: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因国人多数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诊时触及,因此有便血、大便习惯及形状改变等症状时,均需行直肠指诊检查。直肠指诊可查出肿瘤的部位,距肛缘的距离。癌肿的大小、范围、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⑶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因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操作简单,无需肠道准备,多用于门诊常规检查。由于直肠癌有5%-10%为多发癌,故要明确诊断需手术治疗时应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内镜检查不仅可以在直视下肉眼做出诊断,而且可取材行病理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前需行肠道准备,检查时有不同程度的不舒适感,现在有无痛的纤维结肠镜检查。理论上,纤维结肠镜活检有加重病情或造成转移的潜在风险,但很少见。活检病理提示为癌时,要按照直肠癌的治疗方式。若活检病理排除癌的可能,那么两周后需再次取材,以防漏诊,若仍排除癌的可能,那么需定期复查。
⑷影像学检查:①钡剂灌肠检查:诊断意义不大,多用于排除结直肠多发癌和息肉病;②经直肠B超:检测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及有无侵犯周围脏器,术前对肿瘤局部浸润深度进行评价。③CT检查:了解直肠癌盆腔内扩散情况,有无侵犯膀胱、子宫及盆壁,同时CT可扫描有无肝转移。④腹部超声检查:检查有无实质脏器的转移。
⑸肿瘤标记物检查:常用的为癌胚抗原(CEA),早期诊断价值不大,主要用于直肠癌的预后和检测复发。
⑹其他检查:低位直肠癌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时,行淋巴结活检术;位于前壁的女性病人应做阴道检查及双合诊检查;男性病人有泌尿系症状时应行膀胱镜检查。
直肠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前的放、化疗可一定程度的提高手术的疗效。临床上将直肠癌分为低位(距齿状线5cm以内)、中位(距齿状线5-10cm)、高位直肠癌(距齿状线10cm以上)。这种分类对直肠癌根治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㈠手术治疗:凡能切除的直肠癌如无手术禁忌症,都应尽早施行直肠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足够的两端肠段、以侵犯的临近器官的全部或部分、四周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及全直肠系膜和淋巴结。若不能行根治术,应行姑息性切除,以缓解症状。如伴发能切除的肝转移癌应同时切除肝转移癌。手术方式选择根据癌肿所在的部位、大小、活动度、细胞分化程度及术前的排便控制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临床病理学研究提示:直肠癌向远端肠壁浸润的范围比结肠癌要小。只有不到3%的直肠癌向远端浸润超过2cm。这是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手术方式:⑴局部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瘤体小,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分化程度高的直肠癌。主要有经肛局部切除术和骶后径路局部切除术;⑵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图1):原则上适用于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全部直肠、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淋巴结、全直肠系膜、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及肛门周围3-5cm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门括约肌,于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状结肠单腔造口。近年来由于胃肠道吻合器的使用,使得原来需作肠造口的直肠癌病人免去了人工肛门的苦恼,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⑶经腹直肠癌切除术(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图2):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直肠癌根治术。适用于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以根治性切除为前提,要求远端切缘距癌肿下缘3cm以上。该术式的吻合口位于齿状线附近,术后的一段时期病人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排便控制功能较差。⑷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Hartmann 手术)(图3):适用于因全身一般情况很差,不能耐受Miles 手术或紧急梗阻不宜行Dixon 手术的直肠癌病人。⑸腹腔镜辅助下的Miles 手术或Dixon 手术。该术式具有视野清晰、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目前相关文献报道与开腹手术的效果相似。
㈡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作为手术切除的辅助疗法有提高疗效的作用。术前的放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的复发率。术后放疗仅适用于晚期病人、手术未达到根治或术后局部复发的病人。
㈢化疗: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化疗时机、如何联合用药和剂量等因人而异,需个体化治疗。Dukes A期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不追加化疗。
㈣其他治疗:基因治疗、导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疗效尚待评价。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及预防:⑴术后出血:术中止血确切。⑵吻合口漏:吻合口血液循环良好,双层吻合,术后营养支持,⑶造瘘口狭窄:术后坚持扩肛,每日一次。⑷造口旁疝:术后腹带加压包扎,避免重体力劳动,解除腹压增高的因素;⑸术后排便困难及性功能障碍:术中注意保护未受侵犯的盆腔神经及生殖神经,避免损伤。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⑺切口愈合延迟或不愈合,切口液化、感染等:术后早期换药,注意观察伤口,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