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方剂考证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以电子版《中医古籍700本》为检索工具,手工检索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工具,参照《中药大辞典》将所纳入的文献中的药名进行统一规范。例如麻仁,麻子仁,火麻仁统一命名麻子仁。药物的性味、功效、分类均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进行归纳。将收集到的方剂进行汇总,统一方名药名。在漫长的中医学历史中,某首方剂由于治疗便秘效果好而被广泛流传和记载,在后世医家著作中就出现了同名方剂而且方药一样的情况,在处理时删除了方药重复的方剂。例如《外科枢要》、《校注妇人良方》与《女科证治准绳》中记载的润肠丸都是由麻子仁、桃仁、羌活、当归尾、大黄、皂角仁和秦艽组成,仅保留其中一首方剂。例外,某些方剂虽然是同名润肠丸,但是其主治和方论都与便秘无关的方剂,对于这种情况也予删除,例如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秘传大麻疯方》中的润肠丸主要是是治疗皮肤病,不予纳入。另外,由于《幼幼集成》卷六中本来命名为润肠丸,当为丸剂,但是据其记载的用法中为汤剂,故本方应当列为汤剂。经收集统计整理后,共收录有效方剂40首,其中丸剂27首,汤剂11首,散剂2首。
二、用药规律及证治分析
2.1 一般情况
共得到有效方剂40首,其中出现单味药物54味,药物总频次为229味次。
2.2 单味药物的频数分析
所收集的润肠丸229味次药物中出现频率≥40% 的有4味,30% 一40%1味,20% 一30% 的2味,10% ~20%的4味,5% ~10% 的7味。常用药物统计,对40首同名润肠丸(汤、散)进行分析,最常用的中药前六位依次是麻子仁、当归、蜂蜜、桃仁、枳实、大黄。
2.3剂型、用药规律与治疗法则分析
2.3.1通过40首方剂分析,所用的剂型包括丸剂,汤剂和散剂。三种剂型中最常用的剂型是丸剂,口感好,服用方便,有利于提高中药使用依从性。李东垣说:“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丸剂中用的最多的是蜜丸。27首丸剂中,蜜丸剂型的就有21首,占77%之多。蜂蜜,甘平,归脾肺与大肠经,本就为治疗便秘常用药物之一。《本草纲目》说:“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虚和矫味的作用。
2.3.2从表2中可以看出,润肠丸(散,汤)中治疗便秘用药范围较广,涉及补虚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等。但以补虚药、泻下药和理气药运用最多,三类药占用药总数的72.3%,其中补虚药占用药总数的34.9%。用药频率前六位为当归,蜂蜜,甘草,熟地,人参,阿胶。当归甘辛温,归肝心及脾经;《本草备要》记载“当归,润燥滑肠。”本品补血润肠通便,为血虚肠燥便秘所常用。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阴血亏虚则肠道干涩,故以人参、甘草、黄芪补气通便,熟地、阿胶、枣仁补血通便。分析补虚类药物,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物均有涉及,但以补气血阴为主。其次为泻下药,共用5味,麻子仁26次,大黄16次,郁李仁5次,牵牛子和朴硝各1次,占到用药总数的21.3%。可以看出,泻下药物使用频率也较高,说明便秘的病理机制虽然很多,病情无论寒热虚实,通里泻下仍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通便药中麻子仁最常用,在所研究40方剂中,出现麻子仁的占3/5。麻子仁甘平,归脾、胃、大肠经;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且兼有滋养补虚的作用;适用于老人、产妇和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症。《药品化义》说:“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秘。凡年老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顾,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着皆治疗” 。郁李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作用类似麻子仁而较强,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泻下攻积,逐瘀通经,为古今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牵牛子和朴硝只用到一次。芒硝咸苦寒,归大肠经,性寒能清热,味咸润燥软坚。牵牛子苦寒有毒,属泻下逐水之品,现已少用。可以看出,在泻下药物中,主要以润下药物为主,以麻子仁为代表。大黄为攻下药,在方剂配伍中需要注意炮制方法,如酒蒸、炒或者煨等,以减轻其攻下的作用,达到缓和润下通便的作用。再次为理气药,有枳实(壳),青皮,陈皮,木香,厚朴,乳香,乌药,沉香。其中枳实(壳)使用频率最高,19次。枳实(枳壳),苦辛微温,归脾胃与大肠经,是润肠丸(汤,散)中治疗便秘的常用药物。大肠传导失司与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关系密切,选用理气药可以调畅气机,使滋补之品不碍脾气运化;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行气之品有兴奋肠蠕动,促进排便的作用。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居所有药物的第四位,主要有桃仁,川芎,红花。表明活血、行血、化瘀疗法在便秘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价值。止咳平喘药位居第五位,其中皂荚7次,杏仁6次。“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窍闭则下窍不通,故用皂角,入肺与大肠二经,其辛能通上下二窍,通便药与止咳平喘药的配伍,可使肺气通利而大便自行。清热药和解表药在“润肠丸”中亦有使用,说明40首“润肠丸”,虽然多数用于老人、虚人、小儿痘疹后及产妇等兼有气阴血虚的大便秘结,但如果兼有实证、表证,亦当辨证用药,灵活施治。
2.3.3统计润肠丸(散,汤),主治的便秘主要涉及老人、虚人、小儿痘疹后及产妇大便秘结,但也有涉及大肠风结气涩所致的便秘。老人便秘多因气血不足、阴津亏虚导致肠道传送无力或血虚精少而失于濡润,以致大便秘结或努挣难下。虚人便秘,多由素体或者病后虚弱,气阴不足,津亏血少;小儿痘疹后,血枯不能润肠,精血干燥,津液不能濡润而大便秘结;产妇大便秘结原因主要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大便秘结方论》所说:“产后大便秘结者,由产后失血过多,津液干涸,肠胃燥结,是以大便闭。”;少数风血秘结者,是由于风邪犯肺,化燥伤津耗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不能通凋水道,导致水津不布,肠腑失润,而致大便秘结。由此可推知润肠丸(散,汤)中主要的功用和主治是与阴血津液亏虚型便秘关系密切。临床上观察此类病人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常常由轻到重,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病初患者常自行使用开番泻叶、大黄等泻下通便药,此后,疗效越来越小;有的还会引起结肠黑变病,进一步损害肠壁神经。观察诸“润肠丸”所治便秘,其病机多为血虚大肠不荣,阴亏大肠液枯,无水而舟停。故治疗寓补于通,通补结合,治本达标,以滋阴养血润肠为大法。在用药选择上,以选用滋阴润肠,养血通便药为主,兼以润下、理气之品。
三 结论
便秘的治疗大法虽以“通”为主,但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我们对古代润肠丸(散,汤)主证、治疗法则和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40首同名“润肠丸”,主要用于老人、虚人、小儿痘疹后及产妇大便秘结,便秘类型主要为气阴、津血亏虚证型。药物主要涉及补虚药,泻下药和理气药。其中补虚药多运用补气滋阴养血药,泻下药善用润下之品,理气药中主要有宽肠理气、行气排便之药。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便秘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长期便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是大肠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泻下药物滥用,一些顽固性便秘成为公认的难治性疾病,较为典型的是慢传输性便秘。分析慢传输性便秘病机,我们发现,与古代“润肠丸”主症颇为相似,多因阴血亏虚、气虚运行无力,肠燥失蠕而便秘。借鉴古代润肠丸用药规律,对治疗当代疑难病症无疑将起到积极启发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