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指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全世界(包括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生率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可见,胃癌严重地危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认为,盐腌食品、地理环境(寒冷地区)、地质水系(微量元素缺乏)、摄入硝酸盐或吸入石棉、不良饮食行为、宿主因素(男性、A型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无冷藏条件、区域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等,均与胃癌发生有关。
胃癌患者从病史上多有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持续疼痛不适、饱胀、厌食、恶心、黑便、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腹水、黄疸、明显消瘦、浮肿、贫血及恶液质;或年龄>40岁,原有慢性胃病史,近期症状明显加重,或曾做胃大部分切除、近期又出现上消化道症状。从症状表现上不同病期症状具有不同特点: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见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或类似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症状如上腹饱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进展期出现胃区咬噬性疼痛,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以及上腹疼痛、沉重,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不同部位症状亦具有不同特点:贲门癌见剑下不适,进食梗阻或吞咽困难;胃体部癌疼痛出现晚;胃窦小弯侧以溃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疼痛症状出现较早;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坏死破溃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才引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至贲门引起吞咽困难始予重视。
中医药治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方面,可贯穿于胃癌治疗的全过程。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胃癌的治疗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疗以整体观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扶正治疗与祛邪相结合。针对患者不同的治疗目的,中药治疗的侧重点不同。对肿瘤未切除的患者,着重于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肿瘤已切除的患者,防止其复发或转移,促进机体术后气血复元;对经化疗、放疗的患者,则旨在减轻化疗耐药、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敏感度及解除治疗后的毒副作用。
1、中药配合手术治疗。指在手术之前,通过调理患者气血阴阳、脏腑功能以期最大程度地恢复接近“阴平阳秘”的状态,而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轻术后并发症。主要方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等。手术之后,通过培补气血,调理脾胃,调节免疫,减轻手术造成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促进机体康复,为放化疗的实施创造条件。术后1个月内,以扶正固本为主,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行气化湿、养阴生津为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苓桂术甘汤、沙参麦冬汤等。1个月后,体力逐渐恢复可酌加抗癌药和活血药,以减少复发和
2、中医药配合化疗。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化疗过程中的中医药辅助治疗,主要利用中医药的扶正调理作用来减少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稳定患者的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功能以及某些药物的增敏作用以提高化疗效果。如骨髓抑制者,可投之以黄芪、党参、全当归、熟地、鸡血藤、黄精、紫河车等;消化道反应者,则根据辨证投之以参苓白术汤、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十全大补汤具有增效解毒作用,活血药如当归、红花、川芎可促进化疗药作用于病灶而发挥增敏作用。二是每次化疗疗程结束与下一疗程开始之间期,中医药的应用是扶祛邪兼顾,巩固化疗效果,采用辨证治疗,在养血、健脾、益肾的基础上,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加强抗肿瘤作用。
3、中医药配合放疗。由于中医认为放射线对机体的损伤是热毒耗气伤阴,损及津液。治疗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法。治疗中尤须注意顾护脾胃。药选黄芪、沙参、生地、麦冬、天花粉、金银花、连翘、山豆根、黄连、蒲公英、板蓝根、枸杞子、女贞子、山萸肉、菟丝子等。中药应在放疗前3-4天就开始服用,直至放疗结束后半年,以保证放疗顺利完成,最大程度地减轻副作用。
4、中晚期胃癌的治疗从脾肾着手,培元补虚。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无化疗机会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元气大伤,故当力补脾肾,以培补元气,充养脏腑,调动机体抗癌能力。药用党参、白术、枸杞子、女贞子、兔丝子、补骨脂等。
5、中药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术后、放化疗后的复发和转移的控制,目前成为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热点。肿瘤复发和转移,以正气内虚、瘀血内阻为病机重点,治疗则以健脾益气、养血和中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用黄芪、苡仁、鳖甲、当归、茯苓、蛇舌草、水蛭、蜈蚣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