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患者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就认为自己肝脏已经硬化了,于是“压力山大”,惶惶不可终日。情况真是这样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自然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床前期: 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但肝功能等生物化学指标无明显异常。第二阶段为无症状期: 主要表现为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碱性磷酸酶是本病最突出的生物化学异常,其他的如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第三阶段为症状期: 患者出现乏力、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第四阶段为失代偿期: 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甚至黄疸等临床表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在1851年就被命名,最初应诊断方法不敏感,患者基本都到肝硬化阶段才被确诊。而近年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患者都在疾病早期即被确诊,此时肝脏并未硬化;且早期经过熊去氧胆酸(UDCA)的规范治疗,三分之二的患者预期生存期与正常人群大致相同,仅极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所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女性如有瘙痒、乏力症状,或不明原因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考虑到这一诊断名称中的“肝硬化”会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及工作、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困扰,国内外专家已联名发表文章建议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帽子可以摘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