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初期主要依靠药物控制疾病的症状。如果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病程达到5年以上,药物疗效已明显下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BS,俗称脑起搏器)疗法是首选方案,不过疾病进展到晚期再做则效果不理想。
DBS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达到减轻和控制症状的目的。植入电极时选用的是微创手段,不需开颅,病人保持清醒状态,术中有任何不适反应都可及时调整;只有在皮下埋置连接线和刺激器时才需要全麻,通常患者术后第二天可下地活动。该技术1987年由法国学者Benabid开创,现已逐步成熟完善,全球已有近9万名PD患者接受了治疗,我院也已开展了帕金森病DBS手术治疗。至今全国同行共完成4300多例,其安全性和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认为,原发性PD患者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曾有良好疗效,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时可以考虑手术。患者病程通常在5年以上,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5岁,但也可根据评估结果及患者意愿适度放宽。
不过,该技术费用不菲,一些患者难以承受。好在有关方面已开始探索相关制度,希望能救治更多PD患者。如青岛日前就率先将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特材救助项目纳入城镇大病救助计划,通过引入共付机制,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更多患者得以享受先进技术。在看到曙光的同时也需要提醒患者,手术主要是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控制疾病的主要症状,并不能根治帕金森病,疾病仍会进展,不过多数病人手术后都能够减药。另外,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有一个时间窗,按照PD常用的Hoehn-Yahr分期(一共分5期),处于2.5~4期的患者才适合。而到了5期患者,只能坐轮椅或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手术就没有太大价值了。该手术最大的风险是颅内出血,比例不高<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