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介绍:
患者郑某某,男性,41岁,某大学知名教授,工作压力大。左耳自幼听力差,2009年因右耳突发性耳聋就诊,对突聋给予抢救性药物治疗后,听力无明显好转,试戴助听器效果欠佳,患者因无法继续工作心情焦虑。3个月后选择植入人工耳蜗,术后开机当天可与人简单交流对话,3个月后言语识别率达到95%,可使用电话交流,重返热爱的工作岗位。
病案介绍:
患者詹某某,男性,76岁,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20年,一直佩戴助听器,后听力继续下降,发展为极重度耳聋,佩戴助听器仍无法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情绪低落。经过对患者健康状况和期望值的评估后,2008年为其进行全麻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顺利。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对人工耳蜗的适应后,言语识别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生活态度也有很大改观,本人及子女对治疗效果满意。
一、成人耳聋
造成成人耳聋的原因有很多,发生在外耳、中耳或内耳声音传导径路上的任何结构或功能障碍都能致传导性聋,如中耳炎、耳硬化症、外伤性鼓膜穿孔、听骨链脱位等等,此类疾病造成的耳聋多可通过传统治疗手段或听力重建手术提高,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突发性聋、药物、噪声等等原因往往造成中青年患者发生感音神经性聋,它的发病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环境、饮食卫生、营养状况、工作条件、生活水平、年龄及性别差异的影响,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高脂饮食区高于低脂饮食区。
我们发现这些年来突发性聋是中青年感音神经性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中大部分是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突聋,这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有直接关系,病案2就是此类患者的典型代表。这部分病人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同时可伴有耳鸣及眩晕。本病男女两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病前大多无明显的全身不适感,但多数病人有过度劳累、精神抑郁、焦虑状态、情绪激动、受凉或感冒史。本病有自愈倾向,部分病例在发病15天内听力可自行得到程度不等的恢复,但仍有许多病人会发展为永久性耳聋。对于突聋病人的干预治疗时间对愈后有很大程度影响,一般在7到10天以内开始治疗者效果较好,因此应当尽一切可能争取早期治疗的机会。应根据病情早期给予营养神经、血管扩张剂、抗血栓形成和纤维溶栓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特发性突聋需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耳聋后方可确诊,以免延误原发疾病的治疗。
对于成人耳聋患者,避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远离噪声;保持愉快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合理搭配营养,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忌烟酒;经常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等,这些都可能减少耳聋的发生和发展。传统的药物如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等,在耳聋发生的早期也可能有助于听力的恢复或阻止其发展。而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详细了解病史,了解耳聋发生的原因、年龄及病程,综合评价其听力情况、语言发育情况、认知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等,然后为患者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如进行助听器选配、人工中耳植入、人工耳蜗植入等等。
二、老年性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民健康保健水平的提高,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老年疾患数量的增加,在我国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有900多万是老年人。
老年性聋的典型症状是不明原因的双耳对称性、缓慢进行性听力减退。为逐渐加重的感音神经性聋,常以高频损害为主,逐渐累及中低频,多伴高调性耳鸣及言语识别率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的下降。老年性聋患者的主要问题是言语交往障碍及其由此引发的生活不便和社会、心理等问题。常表现为:早期跟不熟悉的人交谈时感到困难,后期跟所有的人交谈均有障碍;在安静环境中与人交谈尚可,但在嘈杂环境中,特别是在许多人参加的集体活动中言语交流有障碍;听不见或辨不清电话铃和门铃的声音;看电视或听广播时,声音小了听不见,声音大了又嫌吵。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这类老年人抱怨“我不喜欢家庭聚会,没人和我说话” 、“我能听到声音,但声音听起来很混乱” 、“当有两人以上交谈时,我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意思”等等。由此看来,老年性聋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情绪、行为及社交活动都有不利影响,长此以久,更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障碍,诸如心情郁闷、沉默寡言、离群独处、多疑猜忌、烦躁易怒等等。
衰老是自然界无法逆转的规律,迄今为止,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来逆转此规律。老年性聋属于自然衰老过程,是不可逆的退行性变,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制止或逆转这一过程,即不能治愈。老年性聋有个体差异,注意身体保健,可能有助于延缓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发展。但对于因听力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的老年性聋患者,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典型的老年性聋无法通过药物治愈,所以一经确诊,只有通过听力康复干预措施来得到改善。老年性聋的听力康复包括对患者的听力情况及相关医学、语言、言语、交流、认知及心理障碍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然后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如进行助听器选配、人工耳蜗植入等等。
三、成人和老年耳聋患者治疗新进展―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
助听器是一种能协助人们更好地聆听环境声响的辅助设备的总称。伴随人类电声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由机械集声器到电磁扩声器、电子管助听器、半导体助听器4个阶段,进入了目前广泛应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它的三个基本作用是集声,扩声和传声。长久以来,传统助听器一直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听力康复干预手段之一,是改善听障患者交流困难的主要办法,也是大部分病人的首要选择。目前,随着助听器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其声音质量和佩戴的舒适度也有很大改善。
但是助听器的基本功能是将声音以一定的程度和方式放大,使听力障碍者能够有效地利用残余听力进行交流。而对于残余听力很少或是几乎没有残余听力的患者,他们从助听器的获益就极为有限了。对于重度以上的成人语后聋患者,即使选配了最高档的助听器,也收效甚微。
调查还发现老年耳聋患者对传统助听器的满意度并不高,很多老人常常抱怨他们的助听器不好用,“想听和不想听的声音都放大了,在家中安静环境中效果还可以,到了外面,交通噪声震得头痛、无法忍受”,还经常遇到“我能听到她说话, 但听不清她说什么” 等问题,更有一些患者因不能忍受传统助听器的不适甚至放弃佩戴。
经国内外临床观察研究以及我们这些年的治疗经验,对于双耳重度以上耳聋的成人患者和部分老年人,可以选择人工耳蜗植入并能很好地从中获益。
人工耳蜗是近年国际上开发研制成功的高科技生物医学工程装置,是目前治疗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植入耳蜗的电极,绕过内耳受损的部分,用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获听觉,这是传统助听器无法做到的。目前全世界已有9万多人受益于人工耳蜗植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老年患者。这部分患者属于语后聋,临床观察发现,多数语后聋患者手术后能在较短时间内收获良好效果,重回有声世界。
因为人工耳蜗的效果与听力丧失时间关系密切,若失去听力时间过长造成听觉系统退行性减退加重,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也会加大术后康复训练难度。因此当患者确定无法获益于传统助听器时,应尽快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年龄没有明确限制,只要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耐受全身麻醉者均可手术,其适应症为:(1)患者应为双耳深度聋或全聋―即无法借助助听器听懂讲话;(2)没有外耳、中耳疾病及全身性严重疾病;(3)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对手术效果有正确认识;(4)能坚持听觉训练。如病案3中的老人已经76岁,但全身一般情况好,患者及家属对改善听力意愿强烈,杨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对老人进行综合评估后认为患者适合植入人工耳蜗,在术后的长期随访中患者对植入效果很满意,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总之,面对中青年和老年耳聋患者的听力障碍及交流障碍,选择恰当的医疗方式,无论是药物治疗、选配助听器还是选择人工耳蜗植入,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改善患者的听力,提高其交流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助听器验配技术,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和听力言语康复技术的发展对于耳聋的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将造福于更多耳聋患者。我们更期待未来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能用于临床,开创耳聋治疗的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