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是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老年人随着身体内分泌、免疫等方面功能可老化,脊柱的正常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失去了正常的力学特征从而导致腰腿痛的发病率升高。约有60%以上的老年人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其中4%~6%的老年人病情严重。老年人的腰腿痛占医院骨科门诊的总量的1/3以上。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肝肾已亏,肾气已不足,肾虚为其根本。况腰者肾之府,肾虚则邪易以侵入,“肾虚则腰脚痛”;反之,外邪的侵入,亦可影响到肾气不足,此二者互为因果,因此,老年人容易出现腰腿痛。腰腿痛病因病机有三:
其一、感受外邪。《灵枢-百病始生篇》日: “虚邪之中人,传舍四肢则肢节通,腰脊乃强。”所谓虚邪,为正气虚而感受的六淫之邪。老年人正气自虚,卫阳不足,外邪入内,经气不通,故容易产生腰腿痛。
其二、闪挫坠堕。用力不当,屏气闪挫,强力举重,暴力扭转,或坠堕跌扑均可损伤经脉,导致气血阻滞,气滞血瘀而产生腰腿痛。
其三、劳伤肾气。年老体虚,或久病气虚,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劳役伤气,以致肾气亏耗,无以濡养筋脉而产生腰腿痛。
临床观察,老年性腰腿痛常因受寒、劳累、用力姿势不当等原因而诱发,老年人有外伤史者较多见。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的腰腿痛一般是腰椎退行性改变后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发生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腰椎活动量及负荷过大、姿势不正:以上原因可造成髓核的水分和营养成分减少,椎间盘体积迅速缩小,弹性明显下降,随之椎间隙逐渐变窄,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形成,刺激并压迫周围组织,尤其是神经组织,从而产生腰腿痛症状。
(2)内分泌紊乱:众所周知,内分泌功能对骨的代谢有直接关系。例如,当性激素分泌减少,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亢盛时,可引起包括腰椎的骨质疏松、韧带及关节囊松弛。在此基础上,腰椎负荷突然增加,就有可能引起腰痛症状。
(3)体型改变:正常人体的脊柱有四个生理曲度,即颈椎和腰椎前凸,胸椎及骶椎后凸。人体的重力线通过腰椎的椎体或椎间盘的后部而不是通过关节突关节。老年人体型如果过于肥胖,则身体前部重量增加,使得腰椎前凸增加,一方面使关节突关节发生劳损,引起退行性改变;另一方面,腰部伸肌为适应前凸曲度的增加逐渐先松弛,而后又收缩,从而引起腰痛。如老年人体型过于瘦,则不仅内脏易下垂,而且可引起关节囊、韧带全盘性松弛(包括腰部),导致下腰椎失稳,从而产生腰腿痛症状。
(4)腰椎退行性改变:当人体进入成人期的同时,发育即逐渐停止,继之退行性改变亦随之开始。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常可导致腰痛症状。
腰腿痛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轻者情绪低落,自信心下降。正常社-会活动减少。重者可导致瘫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因此老人出现腰腿痛,一定要及时缓解,临床常见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疾病有哪些呢?
⑴腰椎间盘突出症:它是指因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它是临床最常见的引起腰腿痛的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腰腿痛都是椎间盘突出症。而且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影像学诊断术语,后者则是临床诊断术语;腰椎间盘突出不一定产生症状,无症不是“病”,也就勿需治疗。有症状而非突出所致,当然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应该重视“症”,治疗的也应是症,而不只是突出。
⑵腰椎退行性疾病: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有腰椎肥大性脊柱炎即增生性脊柱炎、下腰椎失稳症、老年性驼背畸形等。腰椎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腰痛多以酸痛为主,且伴有活动受限、不灵活,稍许活动后疼痛减轻,但腰部过多活动或负重后疼痛逐渐加重。在这里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的形成是人体一种自身的保护性反应,代偿性的反应,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来抗洁应力的改变,使腰椎恢复正常力学的平衡。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支撑力减退,增加腰椎负荷量,为适应腰椎相应部位的应力改变,腰椎以骨质增生的自身保护性反应适应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本属正常现象,很多人不会出现症状,所以不应把骨质增生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但骨质增生部位已刺激或者压迫神经血管,出现腰腿痛,即可形成疾病。
⑶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 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变形或狭窄并引起马尾神经受压,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症。其典型症状就是间歇性跛行。有原发性、继发性及医源性之分。
⑷骨质疏松症:其首要症状往往就是腰痛。可简单理解为骨萎缩。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老年人的腰痛并非全部由腰椎退行性改变所致,某些情况如内脏疾病、脊髓肿瘤、腰椎结核等也可引起老年人腰痛。特别是脊柱转移性骨肿瘤,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当老年人腰部不适,发生腰腿要要及时找专科医生诊治,认真细致地加以鉴别,以免误诊、漏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