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从一个病例说起吧。患者,女性,74岁,因“突发左下肢肢冷伴疼痛8小时”急诊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史12年,房颤病史6年,按照相关指南曾于2年前予华法林抗凝治疗,但患者服用1月后因需要多次查血,怕麻烦而改为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入院后急查下肢动脉CTA提示左下肢动脉闭塞,立即行下肢动脉造影证实,予动脉内溶栓并植入支架,保住了左下肢,痊愈出院。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为0.77 %,如果包括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更高,男性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瓣膜病、慢性肺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甲亢、心包炎等等,也与饮酒、精神紧张等有关。
房颤本身的症状主要有心慌、心悸、胸闷、脉搏不均匀等,但很多患者可能并无症状,而是在因为中风等并发症就诊时而被发现。因此当出现有阵发性心慌、心悸、自摸脉搏不均匀或者不明原因中风等情况下要考虑房颤。
房颤病人导致的栓塞事件远远高于非房颤者,尤其是脑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还可造成四肢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等栓塞,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另外,房颤在阵发性发作、心率快的时候,往往有明显的心慌、心悸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房颤还和心力衰竭、住院率、死亡率等密切相关。
房颤治疗的最佳结果是恢复窦性心律,但由于病因难以确定、药物的副作用、介入治疗成功率不是十分理想以及治疗费用等各种因素,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很困难,而且可能并不一定带来益处。大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主要是控制快速心室率,改善患者因为心率过快等导致的症状。目前最容易被忽视的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尤其那些年龄在65岁以上、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及中风等高危患者应尽快、合理的抗凝。目前受药物价格及医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主要抗凝药物仍为华法林。但由于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患者难以接受以及医生的认识不足等因素,导致我国房颤患者抗凝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抗凝率不足5%,即便在三级甲等医院,抗凝率也不足10%,即使已经患了中风的房颤患者也普遍存在抗凝不足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