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0岁的柳桂颖被确诊为患有糖尿病。她当下慌了。
从小,她就活在糖尿病的阴影之下。她家里的长辈,爸爸,叔叔,都患有糖尿病。就在几年前,跟柳贵英感情深厚的姐姐在59岁时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躲不掉的。天意如此。”她嘀咕了一句,把检验报告单折好放在柜子里,不理会老伴和女儿的安慰和鼓励,怔怔地一言不发。又劝了会,终于哭了出来。
虽然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但姐姐的死让她对病魔恐惧不已。即便柳桂颖心里早有准备,但悲伤、愤怒、绝望、留恋,还是像潮水一样向她涌来。辛苦了大半辈子,刚刚要享享清福,尝尝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怎么还是躲不过呢?
从那年起,柳桂颖开始口服降糖药物。所幸,血糖值还算稳定。
多年来,她在生活中一直如履薄冰。她每天吃降糖药物、每天饭前注射胰岛素;糖类是绝对不碰的,糕点、罐头、冰淇淋等,也吃得很少。但她总感觉,糖尿病就像一个冤魂一般,在死死地追着自己不放。
等死:治疗无效让她抓狂
2008年,因为发现双腿肿胀,家里人陪柳桂颖一起上医院检查,测得她的空腹血糖值已经在7mmol/L左右,已经超过了正常人3.9-6.2mmol/L的范围。
被糖尿病纠缠多年的柳桂颖,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皮肤瘙痒、手脚麻木等症状已经在她身上显现;高血压常常让她头晕、心悸;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食量似乎并没有减小。其实柳贵英本身是个很馋的人,尤其喜欢吃肉。2010年,身高1米63的柳贵英,体重已经达到了72.5公斤。体重的增加,对病情有害无益。
病情的变化让她惊惶。本来性格乐观率直的柳桂颖,开始变得自卑、绝望、暴躁和多疑,甚至有些神经质。
柳桂颖和老伴一直住在二女儿赵淑芳家。一次复检后,赵淑芳为了哄哄她,就悄悄买了副金耳环放在她床头。没想到,柳桂颖竟勃然大怒。
“这是你买的?退回去!”她涨红了脸,把首饰盒伸到女儿面前。
老爷子奇怪地看了她一眼。“怎么?芳儿是看你心情不好……”
“退回去!”柳桂颖大叫起来,赵淑芳吓了一跳。柳贵英使劲把首饰盒塞到赵淑芳手里:“我一个快死的人,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说着手指门外:“赶紧把钱退回来,以后还可以给昆昆交学费。”
“我也想多活几年啊,我想看着外孙儿上大学,交女朋友,结婚啊,可你看这,没时间了。”柳贵英喃喃着,边往房间走。一会儿,赵淑芳就听到哭声。
“我姐姐是59岁死的,我今年已经61啦……”
这时的柳桂颖,已经缩进了恐惧中,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拯救:轻易战胜多年忧患
所以,当心如死灰的柳桂颖,刚听说糖尿病竟可以治愈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惊”,而后才是“喜”。
这是一种叫做“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的微创手术。手术会将患者的胃分成两部分,用于容纳食物的只有原来胃部的1/6-1/10,然后在小胃的切口处开一条“岔路”,接上截取的一段小肠,使得患者食量大幅度减少。而消化道改道后,食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消失或减轻,使这些胰岛拮抗因子不再产生。而且食物提前进入回肠,可使机体产生增加胰岛素作用的因子,使血糖降低。
在临床统计中,胃旁路手术对糖尿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5%,治愈率在86%左右。
连小学都没有读完的柳桂颖,没见过“腹腔镜”,更不知道什么叫“胃旁路”。她的想法很简单:这是自己延续生命的希望。与几位经过手术成功治愈糖尿病的病友见面后,她很快下定了决心。
2011年7月13日,她在女儿的陪同下住进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在一星期后接受了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
手术以后,柳桂颖自己倒是没什么感觉,第2天下床走动,第5天就出院回家了。就是食量减少了些。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平时经常麻木的手指和脚趾,好像“活”过来了。
但检查以后,结果让她很难相信。
手术前,她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是9.3%。3月后,降到了6.3%,已经符合正常值。这场她与糖尿病的战斗,持续了十几年。现在,她却用3个月的时间反败为胜了。本以为无望的余生,迎来了一个新的轮回。
2013年3月,柳桂颖再次来到医院复查时,糖化血红蛋白值已经降到了5.8%,人也似乎更加开朗。她嘻嘻笑着对熟悉的护士亮了亮手腕:“我让老头子给买的。”
那是一只耀眼的金手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