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是一种变应性炎症(或称过敏性炎症),而不是感染性炎症。用抗生素治疗变应性炎症是无效的。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变应性炎症的有效药物。对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我们尽量采用吸入激素来控制哮喘的慢性变应性气道炎症。虽然感染是诱发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儿童身上),但常见的感染原是病毒或支原体,而不是细菌。不论是病毒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使用抗生素都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如果明确是支原体感染,那么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或红霉素。否则就没有必要服抗生素了。
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据2007年6月份《胸科》杂志报道,研究结果显示:不足1岁的婴幼儿因非呼吸道感染而应用抗生素时,会明显增加其患哮喘的几率。其中风险最高的患者是那些使用过多个疗程抗生素,和使用过广谱抗生素的儿童。此项研究共包括1.4万名1995~2003年间出生的儿童,一直追踪到7岁以后。研究发现,应用过1~2个疗程抗生素的小孩,患哮喘的风险提高了21%;用过3~4个疗程抗生素的儿童,哮喘风险提高了30%;而超过4个疗程者,哮喘风险提高了46%。而且,使用抗生素治疗非呼吸道感染(如泌尿系感染)的儿童,与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儿童相比,罹患哮喘的几率要高出86%。我们现已找到证据,1岁内使用抗生素与哮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广谱抗生素可杀死多种细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有益菌对1岁内的婴儿免疫系统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此时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而过多地杀死了有益菌,则可能导致哮喘。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儿童早期得过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降低日后患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危险性。例如针对日本小学生的一个调查,接受过结核杆菌疫苗注射或患过结核,结核菌素皮试表现强阳性的孩子,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发病率减少。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环境、卫生改善,婴幼儿早期与微生物抗原接触的机会减少,亦可能是促成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原因。20世纪初,有人提出哮喘发病的“卫生学说”,即新生儿或婴儿期生活在过洁环境中,并有机会接触过敏源(如尘螨、动物皮毛等)者,以后易发生过敏性疾病和哮喘;反之,患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机会明显减少,即使发生哮喘,其症状也较轻。
哮喘与Th1/Th2细胞功能失调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其中,辅助性T细胞(Th)又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活性增强具有抗微生物所致炎症或过敏反应的作用,而Th2细胞则产生大量与过敏性疾病有关的细胞因子,加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哮喘患者往往Th2细胞功能占优势。人体内Th1细胞与Th2细胞的发生、发展在胎儿期、婴幼儿期与青壮年期是不同的。在胎儿时期,Th2细胞活性占主导,之后由于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的发育不断完善,同时也接触外界病原微生物,从而活化了Th1细胞,抑制了Th2细胞活性,使Th1/Th2趋向平衡。如果婴儿早期生活在过洁环境中,缺乏内毒素、病原菌等刺激,使Th2细胞占优势地位的状况不能改变,就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例如哮喘。
另外,胃肠道正常菌群可以在肠内产生醋酸等有机酸和乳酸,造成肠内的酸性环境,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生长繁殖,控制有害菌的生长,另一方面,这些有机酸更可以直接作为肠道表皮黏膜细胞的能源,使细胞的新陈代谢更加顺畅,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这不仅有益于保持肠道健康,还可减少肠黏膜将食物中的抗原吸收入血。更重要的是,正常菌群的生长和繁殖是调节Th1/Th2细胞功能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婴幼儿大量使用抗生素,杀死了这些正常细菌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将有可能增加孩子喘息发生的机会。因此,过多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对儿童的免疫系统都不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婴儿应用抗生素需谨慎,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病毒感染等非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忌用抗生素。
2、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类型,坚持按疗程、足量应用。
3、在长期服用抗生素时,应防止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相关文章